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详情
上海,何以聚才
发布时间:2021-11-15 11:45:31 报送来源:魔都小哨兵SH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性格、模样和特征。上海笃信开放、创新、包容,并将其铸成城市品格,这一鲜明特点在对待人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843年开埠时,上海人口不过20万,很快1900年就达到100万,到了1949年超过了500万,可以说开放的基因与生俱来。

如今,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才总量达到675万。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超过28万,占全国的1/4。《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上海是人才流入地第一梯队,大量人才正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人与城相互依赖、相互启迪、相互成就的故事也愈发精彩。

01格局-内与外

上海常说自己没有其他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能源上的富矿、只有脑子里的金矿,正是在人才开发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才成就了许多上海发展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此相适应,提出了人才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理念,很快就组建了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和市场管理委员会。这一机构的建立,成为上海人才开发与管理标志性的里程碑。

如今,上海的人才引进战略和政策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特别是开放的环境、便利的服务,对海外人才的吸附力尤为显著。2020年12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德国籍专家安格洛夫斯基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整个申办过程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他看来,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获得不仅让自己“在中国未来生活和工作安下心来”,而且将让跨国交流和协同研究更加便利。

上海爱人才,但绝不吝惜人才。建国后中央有一句口号“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上海支援全国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输送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我国156个大项目没有一个是放在上海的,但上海为这些项目向内地输送了技术人才100多万。活跃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师”,一到周末,就像“赶潮”一样,深入苏南、浙北的乡镇企业,带去了上海的智慧、技术、理念,成为了长三角人才流动、共同发展的佳话。

当年,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宗旨就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当时就明确:一方面,上海人才市场要舍得把优秀人才输往全国各地,也要乐于吸引各地的优秀人才到上海来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交流,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与国际上一流外国专家来上海施展才能。

今天,上海更是以为国揽才、为国蓄才为重要担当,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上海外向度高的优势,打好人才“国际牌”,敞开胸怀,拥抱五湖四海的各路人才,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02性情-刚与柔

说到刚,这座城市选人用人的标准是刚性的。上海人讲究契约精神,不搞钻营、不走门路,把规则摆在台面上。人才发展上,也是这样。一个单位里,五湖四海的人,大多凭本事闯关、靠能力吃饭,多大能耐干多大事,花拳绣腿不行,徒有光环更不行。在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交情”和“路子”都靠边站,一用就灵的“关系学”,到上海真未必有市场。

上海的人才落户主要采用积分制,72分的硬杠杠白纸黑字。每到毕业季,很多大学生就要开始盘分数,除了算积分,还有市场化的直接落户方式。比如,4年内个税累计达100万元的管理科技技能人才,首轮风投达1000万元、持股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累计完成3000万元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等。至于一些特殊人才的引进,各行各业各地区也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还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上海在人才的使用上,一直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在“赛马场”上比作为,谁能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最硬的骨头,谁的工作有声有色、有口皆碑,谁就能拥抱更多机会。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描绘了“五个人人”的愿景,头一个就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就是要让来到上海的人才,不但能立下鸿鹄之志,还能展开大鹏之翅,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说到柔,大家对上海的城市温度是服气的。这里不只强调发展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还传递着城市对人的尊重和温度,传递着城市的审美和价值观。管理上的用心、细节里的周全、困难处的关爱,都让人感到踏实、心安。在这样的生态中,越来越多的新成员汇聚在一起,追逐自己和城市共同的梦想与未来。

有人说,上海的工作很忙碌,但工作和生活还是可以分开的。骑车走在路上,天很蓝,树很绿,花很茂盛,生机勃勃。也有人说,“上海能让人有归属感,从对疫情的处理态度,就能看出它的包容度和开放性,以及最根本的,对人的尊重”。贝壳研究院曾提出“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的概念,从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评判人的幸福感,上海综合得分97.07,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对人才的关爱,体现在很多鲜活的场景中。

坐落在宝山的罗店工业园区,集聚着大量的生物医药人才,他们希望就近解决住房问题。罗店镇就把农民闲置的乡村别墅打造成人才公寓,在里面合理分布独立套间,家具、家电、网络、独立厨卫一应俱全。不但能够拎包入住,而且租金比周边同类房屋低20%—30%,人才入住率达到70%。如今,这样的乡村人才公寓越来越多。而在正在规划建设的五大新城,就是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人才公寓,提供给人才安居安业。

“双月亿楼”恒隆广场,把6楼300多平方米的“最佳景观位”留给党群服务站,人才在这里不仅得到一门式服务,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在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参与社区建设,体验别样的个人价值。

03远见-大与小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承担着很多国家重要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无疑需要重量级的顶尖科学家来领衔。上海“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的路径,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事业发展平台和生活保障环境,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等顶尖高端人才。随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上海正成为高水平科学家、高科技企业家常来常往的“世界会客厅”。来沪拓展“朋友圈”,成为科学大师们喜欢上海的另一个理由。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看来,上海让他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对原始创新的尊重、对前沿科学的追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认为,上海的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让人向往:“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并且随着科学的复杂性增加,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互相阅读论文,分享思想和知识……上海有这样的氛围,我很喜欢。”

 上海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每年都有几十位、上百位获得诺奖等世界级奖项的顶尖科学家到上海参会,在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已经启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已经启用,全球“最强大脑”为上海投下了“信任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表示,要让自己的实验室与上海的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抗癌新药。

完整的人才梯队,既要有重量级“大咖”,也要有众多不可限量的“新锐”。上海对青年人才从来都是热情接纳,给予支持,上海的落户政策更宽松了,人才关心的保障性租赁房供给力度更大了,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空间、众创空间更多了,都是要帮助青年才俊打开成功之门,让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获得蓬勃向上的力量,听到拔节生长的声音。

一个年轻人将未来安放在一座城市,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活、理想、热情乃至乡愁都托付给了地理上特定的“这里”。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以“这里”为新起点,不断奋斗、成长、追梦。这个过程就需要热带雨林一般旺盛的城市生态,从发展机遇到成长环境,从生活便利到社交友好,从文化慰藉到精神共鸣。而这些,在上海都会有贴心的答案。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环节,很多“小科学家”们都记住了中科院武向平院士的鼓励——期望你们有一天能成长为大科学家,我国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就是现在的年龄加上30岁,你们将见证科学强国的历程。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在前不久召开的城市推介会上,这座城市的主政者亲自推荐上海,讲述了上海吸引力的不可抗拒的理由。上海提出“欢迎来上海,让世界看到你”。这些话语,展现的是上海渴求人才、成就人才的诚意。未来,上海还将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高地,人才的平台更大,天地更宽,环境更好。

在这里,有足够的机会、足够的舞台,足够你施展拳脚、大显身手,助你追梦、筑梦、圆梦!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声明: 以上新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果存在知识产权相关异议,请联系58336273,本网站会第一时间删除。
声明: 以上新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果存在知识产权相关异议,请联系58336273,本网站会第一时间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