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初创组企业中有7家落户浦东,10家成长组企业中有5家来自浦东……11月12日至14日,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迎来终极之战。这些入围决赛的企业来自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大模型等多个领域,参赛项目聚焦前沿攻坚与创新突破,展示出浦东未来产业领域创业的硬核风采。

作为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的科创赛事,“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发掘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融通创新生态的重要平台。据悉,本届大赛从7000余个参赛项目中层层遴选出50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其中,30个项目为企业参赛,其余20个则为团队参赛。今年参赛企业的初创属性更为鲜明,“早、小、硬”特色愈发凸显:参赛企业平均成立年限较往年缩短3—4年,高管创业、高学历创业人群占比达40%。
快!跟随科Way走进激烈的大赛现场,一睹浦东未来产业新生代力量。
领钫新能源:
助新能源电池节碳又降本
“我们现在的创新,基本都是颠覆性的。”上海领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钫新能源”)董事长王红说,“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做大量从无到有的事情。”
本次大赛中,领钫新能源带来的是“基于重构技术绿色循环利用磷酸盐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新能源领域,电池材料是重要的创新点之一。磷酸盐正极材料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在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方面,传统磷酸盐正极材料回收技术耗时长、成本高,污染环境且浪费严重。而领钫新能源的新技术亮点突出:回收再利用材料的成本仅为原材料市场价的2/3左右,同时无需特殊用地,普通工业用地就能满足需求。

领钫新能源已在临港新片区投入近亿元建设了材料研发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中试放大平台、材料量产线、电池研发线等研发及生产设施,并被评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当前,领钫新能源已经完成了近两亿元天使轮、Pre-A轮融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识光芯科:
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添“慧眼”
“目前的智能汽车上安装的激光雷达基本上都是前视,我们的技术能够让激光雷达做到360度环视,让完全自主的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场景成为可能。”识光芯科(上海)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识光芯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彦说。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目标距离、速度及轮廓信息等,能快速生成三维环境模型,被誉为智能系统的“慧眼”,已成为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组件,在无人机测绘、服务机器人导航、地质勘探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但主流车载激光雷达成本仍居高不下,目前应用限于数十万元级别的车型。

识光芯科此次带来的参赛项目是一种高集成度、高性能、低成本的激光雷达技术。当前主流激光雷达接收系统和发射系统均由多块芯片结构组成,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我们通过单颗芯片集成接收系统和发射控制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激光雷达片上解决方案,雷达体积大大缩小的同时,成本也大幅下降。”赵彦介绍。他还透露,公司刚刚接到了千万元级别的订单:“我们希望后续可以服务更多的车型和客户。”
识光芯科的芯片研发团队落地在浦东张江。赵彦说:“我们所在的园区有租赁补贴,许多事情也不需要去走复杂的申请流程,环境非常友好。”赵彦表示,张江集聚了大量芯片产业链配套服务商,针对芯片及相关产品的分析、测试、验证等研发环节,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和他们沟通起来很方便,开车10分钟之内就能触达合作伙伴。”
衍因科技:
大模型“一通百通”不断开启新领域
“我们一定要站在业务创新的视角,思考客户下一步的新需求在哪里,方能保证自己的竞争力。”上海衍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衍因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泽平说。
衍因科技本次带来项目“AI智能体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以“1个垂类大模型平台+N个智能体”为核心战略,赋能药物研发全流程,“让每个实验室都更智能、更合规”。

陈泽平介绍,公司产品的独特优势之一是拥有AI自主进化的算法框架。它能根据不断增长的垂类生物医药数据,自主优化模型。此外,它的学习能力还能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迁移。“例如,在DNA相关领域的模型,仅需输入高质量数据,它就能够迁移到序列翻译优化、启动子改造等相关领域。通过对精准数据的学习,除了生物医药领域,模型还能迁移到生物制造甚至新材料领域。这样,它的应用场景就能大大扩充。”
陈泽平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和AI的交叉学科,创业之前已有多年运用AI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医学影像识别、研发医疗门诊解决方案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创新是创业最重要的关键字之一:“当创业者的产品已有一部分被客户买单,接着就需要思考客户下一步的新需求,因此可自主进化、可迁移的底层模型和智能体工程化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衍因科技自主研发出的基于AI大模型的企业级生物科研协作平台——衍因智研云和灵研智能体,已为80多家创新药企、280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以及430多家高等院校提供产品和服务。
凌锐半导体:
碳化硅核心技术赋能第三代半导体
凌锐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锐半导体”)参加本次大赛的项目为“高可靠低损耗SiC(碳化硅)MOS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碳化硅属于第三代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具有耐高温、耐高压、低能耗、高频响应好的突出特性,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AI算力中心、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核心器件。凌锐半导体拥有该领域的重要核心发明专利与国内领先的产品核心技术指标,并已获得多个业内大奖。据介绍,目前凌锐半导体已与多家上市公司展开合作。

现场多家参赛企业表示,上海和浦东的营商环境、产业生态建设,尤其是政策的精准扶持和相关领域集群的供应链,是他们落地上海的重要原因。选择落户在浦东临港的凌锐半导体也是其中之一。“这里有许多企业青睐的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对于半导体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这里,从原材料、晶圆厂到终端客户,我们碳化硅产业拥有配套的整套产业链和完整生态。”凌锐半导体财务负责人刘梦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