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穿印着“what’s next”的黑色T恤,站在洱海边。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的微信头像。一个看似随意的瞬间,却浓缩了这位院士对科学未来的执着追问。在第二十四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他抛出一个极具挑战的假设:“也许未来,一个年轻人能在30岁前拿下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四个博士。”
这是在AI深度介入科研的时代背景下,学科边界愈加模糊,跨领域知识加速整合的真实写照。
在科学创新日益复杂的今天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科学家”?
过去,交叉研究被视为“加法”
今天,它或已成为科研范式的底层逻辑
知识不是孤岛:
科学家也需要“高端科普”
“科学家之间,也需要科普。”丁洪长期工作在量子物理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地带。他坦言,这些年科研越来越复杂,一个研究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而科学家之间彼此的“高端科普”,正在成为推动学科融合的隐性力量。
丁洪作报告前,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维孝、何祖华的演讲:“沈院士讲数学的多项式,何院士讲抗病育种,我其实学到了很多。说不定以后还可以合作。”
在他看来,这正体现了“科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新价值:不是让专业知识“降维”,而是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同一个认知平面上对话。“跨界的第一步,是听得懂彼此的语言。”

数学是所有科学语言的“母语”。沈维孝的报告《多项式的寻根之旅》看似讲基础代数,却处处蕴含着学科交叉的启示。从古巴比伦到高斯,从卡尔达诺的求根公式到复数概念的诞生,数学的发展史正是跨越文化、逻辑与哲学边界的结果。“一个方程的求解往往会催生一个新学科。”沈维孝说。
“数学家总是‘压着’我们物理学家,物理的方程要能够解释出来,都是靠数学的。”丁洪坦言,数学为物理提供基础工具,而物理方法又能反哺数学应用,如帮助生物学家育种。

多年深耕田间地头的何祖华则把目光拉回到作物抗病育种。他介绍了稻瘟病等农作物重大病害的防控机制,以及其团队如何通过基因挖掘与育种技术实现“高产”和“抗病”的平衡。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1800万吨,这一数字让在场的科研工作者陷入沉思。
丁洪还谈到,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科研的边界。过去,科研依赖人脑和经验,如今AI的加入使得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倍增。AI的诞生,是地球智慧的第二次飞跃。”丁洪说,AI让不同学科之间的“翻译”变得更快、更精准,比如AI能把量子模拟方法引入到材料设计,也能帮助育种学家在分子层面筛选基因组合。“AI加一切”,或将成为新科学的“底层通用语”。
从讲故事到做科学:
科学的语言正在更新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在圆桌对话中,七位来自科研、企业、艺术、传媒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从个人实践和学科交融的细节里,探寻中国科普事业的未来方向。

“科普的根本作用,是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是为科研培养后备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李辉以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为切入口,梳理了当前科普工作的制度基础。在他看来,科普法的22年首次修订,顺应了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也让“科技活动”和“科技人员”两大板块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重点。顶层设计之下,科普已经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属事业,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数学与医学如何结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李逸举了个真实的例子:用数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把三维人脑投影到二维,让医生更直观地发现病灶。这样的交叉不仅提升了医学诊疗水平,也拓展了数学研究的现实价值。“做数学的人也会弹钢琴、唱歌,其实数学和音乐之间也有很多共通点。比如,一个鼓的形状,通过敲击的声音其实就能推算出来。”
“音乐本身就是物理振动。中国古代的音律,其实和天文学、农业息息相关,是数理的体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秦毅说,自己创作遇到瓶颈时,会从科学、数学里找灵感,甚至通过研究不同频率下的脑电波,探讨音乐和个体健康之间的联系。“音乐、科技、物理、天文、数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她的讲述中,艺术与科学本就是同一棵大树的不同枝条,相互激荡,生生不息。
想象力的天空同样宽广。天文学家王广利和科幻作家徐文艳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从“嫦娥”“天问”探测器的命名,到《三体》《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巨作,他们回顾了人类如何用文学、想象与科学相互启发。王广利说:“有些科幻设定,比如二向箔降维打击,未来或许真的能在微观世界实现。”徐文艳则直言,“越听不懂越想听。科学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探索的渴望,而科普的意义就是把深奥的东西用通俗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这些科普的影响,往往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代人的成长。企业家费家俊的切身体会更是点出了科普的现实意义。他所在的企业,原本只服务于科学家,如今通过“序祯达讲堂”等科普视频号,把专业知识带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影响力和团队凝聚力。“科学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科普能帮更多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社会和企业都有极大价值。”
当然,科普要兼顾严谨与趣味,这对内容创作者是巨大挑战。上海混知文化传播的赵雯坦言,“科是学科,普是普及。我们要用视觉化、故事化的方式把科学讲得通俗易懂,但也要保证内容的严谨。”他们的漫画团队,既关注科技热点,也不放过生活里的小细节,从金价波动到病毒传播,都能转化成大家愿意看、看得懂的科普内容。“我们有个Slogan,‘专治各种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