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宝山 “三箭齐发”重塑空间 “六大产业”赋能未来
发布时间:2025-11-06 报送来源:宝山人才

十四五以来,宝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锚定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战略目标,系统性推进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面向十五五,宝山区将突出活力科创两个关键词,以活力宝山 科创新城为发展主线,构建一核两翼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一地两区建设,充分激发转型活力、产业活力、空间活力、队伍活力,努力打造美丽城区、便利城区、人文城区、平安城区。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朱嘉奕 摄

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宝山区进一步融入全市产业布局,聚焦区域重点发展的邮轮旅游、绿色低碳、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产业,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细化形成“1+1+1+1+N”整体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集聚成势。

六大产业中,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成为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新材料千亿级产业方面,已形成聚焦先进金属材料和超碳、超硅、超导、超膜的一先四超发展格局,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能级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吴淞材料实验室、国创碳基纳米材料研究所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布局大学科技园、专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功能载体,集聚宝武集团、翔丰华等科技领军企业,落地旦元新材料、云路复材等一批成果转化项目,初步构建起适合未来材料发展的创新研发链条和产业承载体系。今年1月至6月,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单位数191家,营业收入868.9亿元,工业总产值725.1亿元。

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千亿级产业方面,已形成国家级成套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集聚近300家上下游企业,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可以说,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三分之一在中国,中国的三分之一在上海,上海的三分之一在宝山。空间布局上,宝山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产业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一核两园集聚发展空间,其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170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258.7亿元,增幅超52%

2024年,宝山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也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标志着这座工业重镇向绿色发展新高地的转型达到阶段性里程碑,基本形成以绿色制造为主导、以绿色服务为突破、以绿色能源为支撑、以绿色建筑为基底、以绿色交通为脉络、以循环经济为闭环的特色化、全方位、多层次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围绕绿色低碳供应链先行先试,宝山区建设以碳中和产业园为主的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打造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实体化落地。推出国内首个LCA碳足迹量化工业软件积木LCA并实现国际互认。推出碳惠贷”“碳易贷创新金融产品,参与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总规模100亿元。

产业能级的提升,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近年来,宝山区迭代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制定科创30等政策,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招商服务一体化中心,推出全程代办”“首席代办”“五证齐发”“一证多验”“验登合一等改革创新举措,做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企业服务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

环上大科技园

科创要素进一步集聚

作为市委明确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宝山区始终将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未来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勇担转型重任、勇当科创尖兵,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发力,实现从打基础建框架再到强功能的递进发展。

围绕创新策源+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承接的转化全链条,宝山区推动技术、平台、资本、场景等各类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中,提高科创浓度和密度。全面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在已组建合成生物等8个创新联合体的基础上,支持更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更多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已成功认定11家概念验证中心,将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更多原始创新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做强中试孵化平台,在市级特色产业园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孵化器从物业出租+基础服务2.0版向投资+场景等全要素赋能3.0版、4.0版升级,实现质的提升。

继续打好大学牌,建强大学科技园。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的一核一带集群发展态势。其中,环上大科技园13个基地品牌化、功能化运行。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复旦系企业33家,在孵项目近20项。十四五期间,区内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落地企业887家,转化科技成果250项。

在集聚要素、提升浓度的同时,宝山区以创新的机制激发活力,全面推进风险共担全链条加速机制,持续深化先投后股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和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等制度创新,打造咨募投服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科创项目从早期萌芽到快速成长,汇聚起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活力。以专业的服务保障活力,通过资源共享、供需对接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通过导入一批研发服务、专业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机构,引培一批技术经理人,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力量支撑。

随着科创生态不断完善,区域人才活力持续激发。近年来,宝山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启动人才工作十大行动,加快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实施伴飞计划,支持青年人才勇立潮头、崭露头角,聚焦住教医行游等核心需求,做优五个一人才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来、住得起、留得下、发展好。

南大智慧城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十四五以来,宝山区坚持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美丽、便利、人文、平安四个城区,紧扣民之所向、所需、所愿,推出一批可触可达的民生政策,办成一批可感可知的好事实事,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美丽城区建设,宝山区用绣花功夫抓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6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升级,长滩180米观光塔开业运营,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音乐会、烟花秀、摩托艇赛事等活动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乡村振兴呈现新气象,累计创建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不断提升市民居住条件,两旧一村改造实现新突破,吴淞东块十四街坊二期旧改项目签约率100%。旧住房修缮约101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5.0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975户。

围绕便利城区建设,宝山区对标高水平城市建设和治理要求,对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宜居。多元化交通能级实现新跃升,S16蕰川高速公路、轨交18号线二期、19号线加快建设。S7沪崇高速二期建成通车,G1503浦西接线工程高架主线贯通通车,逸仙路长逸路下匝道建成投入使用,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宝就业平台上线,街镇全覆盖“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北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和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落地,推动人力资源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人文城区建设,宝山区深挖五个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各街镇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资源,把宝山故事讲得更接地气、更加精彩,以精神引领厚植城市品格,以文化空间焕活城市记忆,以特色IP打造沉浸体验,以多元场景激活生活美学。成功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扎实做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正式启用,成功举办上海樱花节、上海邮轮文化旅游节、长滩艺术节等品牌文旅活动。新增体育设施面积101.07万平方米,杨行体育中心投入使用。

围绕平安城区建设,宝山区更加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全面推动一网统管迭代升级,2024年优化城运视觉、AI算法、事件派单等三大中枢建设,新增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等重点区域社会面视频的接入,深化数字网格综合评价、垃圾分类智能监管等一批综合应用场景建设,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协调处置功能。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以巩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成效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学院功能作用,健全基层网格多格合一治理模式,推动各类资源、力量下沉网格一线,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城融合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区发展更具韧性……展望十五五,宝山区将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基本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活力迸发、开放绿色共享、幸福人文厚植的国际大都市主城区,更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全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奋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

上海吴淞炮台湾公园·贝壳广场

侯守梅 摄

更新步伐进一步加快

通过城市更新和转型开发,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引入通用机器人、低空经济研究院等重大功能性平台,全面提升科创能级;践行绿色理念,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链接全球……当下,宝山区正积极推动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邮轮滨江带三箭齐发,城市建设再提速,功能形象再提升。

吴淞创新城,这片曾经的工业热土,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宝山区坚持大吴淞一张蓝图统领,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开展大吴淞12.6平方公里启动区控规编制,提出将大吴淞启动区作为城市更新示范区、转型发展主阵地和未来发展新空间,精心打造上海未来城市样板。当前,以北沿江高铁宝山站枢纽为核心的开发建设正全速推进。作为上海第四大高铁站,宝山站预计2027年建成投用,年客流量将超5400万人次,成为辐射长三角、贯通长江经济带的超级枢纽。围绕高铁站,宝山区正加快完善周边交通网络、商业商务、居住及公共服务配套,站前约11.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轨道交通19号线,将与高铁站同步建成,实现出站即消费的一站式体验。

今年国庆假期,南大智慧城开学季暨城市空间艺术季丰富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们看到了这块大衣料子的深刻蜕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近年来,南大智慧城实现了从综合整治向整体开发、从基础建设到功能导入的关键跨越。丰翔路、南大路双TOD联动推进。北上海规模最大的商业旗舰中心启动建设,住宅开盘即售罄,商业部分即将引入30%区域首店。南大中央公园作为千园之城新成果,占地300亩,融合生态修复与城市功能,成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等5所学校及仁济医院宝山分院陆续投用,实现教育医疗全龄覆盖,城市形象和功能面貌焕然一新。锚定数字经济+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同步布局芯片设计、绿色低碳、科技金融等赛道,构建创新平台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

上海·海上世界 刘继鸣 摄

在宝山邮轮滨江带,6公里滨江岸线焕新升级建成开放,串联起长滩观光塔、长滩音乐厅、小沙背绿地、滨江公园、灯塔营地、上海·海上世界、吴淞炮台湾公园等多个节点。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长滩巨幕球体影院也已在宝山长滩落成。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国际帆船赛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赛事,吴淞口论坛”“长滩艺术节”“港口音乐会等文化交流展演活动纷纷落地,大幅提升区域的国际曝光度、吸引力与高端消费能级。作为滨江带的首要名片,邮轮产业实现从制造到运营的全链条发展。2024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年运营邮轮208艘次,接待旅客133.59万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45.7%65.7%

上海长滩 刘继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