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这个岗位急招顶尖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5-11-03 报送来源:科way

明天是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开幕的日子。但在开幕前夕,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已经为接下来两天的头脑风暴进行了热身。1024日,顶科论坛的两大分论坛——青年科学家大会和莫比乌斯夜话相继举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分别出席这两个分论坛,他们与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代表就年轻科学家基础研究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

假如你是一位青年科学家代表,你将有机会向两位得过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呢?让我们先把问题抛给AI,看看它的回答:

莱维特教授,您的研究跨越了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界限。在您看来,下一个生物学的大问题,是否会因为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而从传统的我们如何做实验转变为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阿罗什教授,您的工作巧妙地欺骗了量子法则,得以窥见单个粒子的奥秘。这是否意味着,在面对量子世界观测即干扰的根本困境时,人类的创造力最终能找到超越物理规则限制的后门

嗯,AI理解科学问题,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确实不一般。其实,AI在基础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去年就有两个诺贝尔奖颁给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那么人工智能会跟科学家们抢工作吗?就让我们打开脑洞、大胆假设——假如你是一位猎头,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失业了,你会为他们推荐哪些适合他们做的工作呢?

 

PART.01

Bup主迈克尔·莱维特

 



图片

今年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第8次参加顶科论坛了。每届顶科论坛举行期间,已经年过7旬的他,却总是像一只欢快勤劳的小鸟一样在不同的会场之间穿梭。今年也不例外,除了1024日青年科学家论坛,你还能在生命科学大会创新案例分享环节见到他的身影。

迈克尔·莱维特对一切总是充满好奇心,同时他也是一个资深的AI迷,碰到问题他总是先与AI交流,我做什么才能开心起来”“请给我讲讲这幅中国画”……而且他不光自己喜欢和AI聊天,还把这样的爱好推荐给他身边的人,甚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建议记者让AI撰写20个采访他的问题。

有趣的是,他还是一位Bup主。2021年,莱维特在家人帮助下开设了B站科普账号,如今已是一位拥有45万粉丝的知名up主。他在B站播放量最多的一个视频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400万次。这段视频于202112月上传,只有245秒的时长。他在视频中希望与中国的年轻人进行互动。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有义务把科学带给年轻人,告诉他们我是一个普通人,我喜欢跑车、喜欢美食、喜欢穿好看的衣服……但是我也非常关心科学,科学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短视频中这样介绍自己。

这么乐于与年轻人为伍,并且愿意向他们传授知识、分享经验,B站大佬的职位真是非他莫属了。

 

PART.02

考古工作者塞尔日·阿罗什

图片

如果我不做物理学家,也许会从事考古。塞尔日·阿罗什今年已是81岁的高龄。他在物理学界可是一位公认的捕猫猎手。他所猎捕到的猫就是那只困扰物理学界多年的薛定谔的猫”——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了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因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追捕物理学界的已经无法满足这位年迈科学家的好奇心了。去年,他来上海参加顶科论坛之前的一星期,去了一趟西安,听到了一些考古学家的故事。这让他萌生了当一名考古学家的兴趣。在他看来,一件事是否有趣、是否能引起好奇,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

除了对历史表达浓烈的好奇心之外,他对人文学科也颇为关注。他会经常观看音乐表演,也对绘画艺术充满兴趣。他认为,科学和人文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追求神秘而有趣的东西。他说:历史上那些科技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往往也是科学家能和艺术家、哲学家或社会学家自由交流的时期。这大大推动了创新和基础研究。

优秀科学家也应了解人文学科。” 塞尔日·阿罗什在2020年的顶科论坛上这样说。他认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德国量子崛起,只有学术自由才能有批判性思维,才能不断迸发创造力,科学才能成为超越性的全球创造活动。

不知道考古界有没有来给这位物理学家研究?

顶科论坛已经连续在临港举办了7届。在以往的顶科论坛期间,从滴水湖畔的智慧碰撞,以及一些论坛对话和主旨演讲中也可以发现科学家们不同的另一面。比如以下两位科学家,幽默的语言与非凡的阅历让他们在科学家身份之外透露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PART.03

脱口秀演员安德烈盖姆



图片



常常会有记者问我:你正在研究什么?我总是回答说:我在研究室温超导和桌面级核聚变。然后,有几次记者还真把这个回答给刊登出来了,可能是因为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表现得并不像是在开玩笑。以上颇具脱口秀搞笑风格的段子来自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在往届顶科论坛上的发言。

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在顶科论坛上发挥他的脱口秀演员属性了。在2022年的顶科论坛开幕式主旨论坛上,安德烈·盖姆在主旨演讲一开始就用一个比喻来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于一群坐在香蕉树上的猩猩来说,在思考一种剥香蕉术和下树学会走路之间,什么才是它们的优选项呢?

好奇心是安德烈盖姆进行科学探究的灵感源泉。当年安德烈·盖姆发现石墨烯时仅仅是出于好奇:石墨到底能够做到多薄?于是他拿着胶带粘上石墨,然后再通过显微镜去寻找最薄的那个单元。随后,他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首次成功制备出了单层石墨烯,并表征了它的物理性质。二人因此分享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在手撕石墨的脑洞之前,早在1997年他就用磁悬浮让一只活青蛙练就轻功,并于2000年获得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外出开会时,也有很多人对他说:我不知道你为何得诺贝尔奖,但我知道你的青蛙。

未来顶科论坛能不能专门为他安排一场脱口秀直播呢?我相信他本人也是会相当期待的。

 

PART.04

励志演说家阮淑娟

看,她多么像一位威严端庄、气场全开的女王,一头短发乌黑干练,白色西装加身。不演讲时,她优雅地端坐着,下颌微抬,目光坚定。



图片

 

她来自越南的一个小乡村,经历过越战,16岁之前过着没有电的生活,21岁前往美国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做过美发店助理和饭店服务员……很难想象拥有这么多传奇经历的一位女性如今已经成为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她就是2023年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公开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与有机固体中心主任阮淑娟。去年她受邀参加了顶科论坛,并以促进科学卓越的她力量为主题开讲。

入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时,阮淑娟申请进入实验室工作,却遭到了拒绝。她几乎敲遍了所有实验室的门,但没有人给她回应,直到遇到她的博士生导师。我是他唯一一个没有做过科研的学生。阮淑娟用自己的勤奋与执着,完成了这场冒险之旅:每周在实验室工作6天,每天工作长达16小时,回家时通常已是凌晨2点。1年后,她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7名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博士生之一;3年后,她累计发表19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别人会抢走你的房子、车子,但抢不走你的知识,所以请尽可能多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宏伟的梦想,不要让别人夺走你的梦想。”“如果我能做得到,你也能做得到。她的语气无比坚定。

阮淑娟的这些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让她的演讲充满感染力。如果不当科学家,她也非常适合做一个气场强大的励志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