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工博会不一般,藏着中国智造的未来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3 报送来源:上海经信委

30万平方米展馆内,C919大飞机模型与爱达·魔都号邮轮剖面结构静静矗立,智能体机床自主规划加工路径,重载机器人稳稳托起整辆汽车,秸秆转化而来的绿色甲醇散发着低碳清香……

923日开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汇聚28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家参展企业,用近300项全球首发、200项中国首秀成果,勾勒出中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图景,搭建起全球工业协同创新的开放舞台。


开幕式上,智能机械臂带来的沙画表演精彩上演。


国家重器与基础突破: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走进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2000平方米展区,创新驱动筑根基 产业升级攀高峰的主题扑面而来。作为本届工博会的核心亮点,这里集中呈现了我国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历史性跨越,20项标志性展品构成了大国工业的实力矩阵

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尤为瞩目。C919大型客机的关键结构件旁,标注着其突破的100多项核心技术;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动力系统模型前,观众驻足聆听其如何攻克300多项技术难题。这些空中巨鸟海上宫殿的背后,是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力的成果,彰显了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中国中车的展台则采用双赛道双集群布局,展现了国之重器的自主创新底气。轨道交通装备展区内,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模型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贴地飞行的交通工具能在3分半钟内从零加速到全速,是当前可实现的地面最快交通工具。


中国中车展台双赛道双集群

一旁的CR450动车组样车更显硬核,突破减阻降耗、全要素轻量化等多项关键技术,运营速度、运行能耗等主要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更令人瞩目的是三款氢能源动力列车:CINOVA H新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氢能市域列车和氢春号氢能有轨电车,均以零碳排放、超长续航为核心优势,其中氢春号兼具科技感与怀旧风情,已成为城市交通的新名片。

这些成果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系统呈现。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展区内1500个产业基础攻坚项目成果,印证了我国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战略定力。


数智融合与形态革新:重构工业生产生态

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展厅,机器会思考、能感知成为现实。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的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前,工作人员只需下达搬运零部件的指令,机器人便自主规划路径、避开障碍完成操作。传统机器人需要海量样本训练,而它用100组数据、6小时就能掌握新任务。工作人员的介绍道出了核心突破——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的跨越。

西门子中国的展台则把数实融合的图景具象化呈现。其钻耀之心2.0”装置如同工业科技的万花筒135款核心产品贯穿五层工业架构,动态展示从现场控制到云端管理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最受关注的当属与中科摩通联合首发的新一代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装配设备。作为西门子生成式工业人工智能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市场的首个应用,它诠释了一次正确的创新理念:借助NX MCD虚拟仿真技术,设计周期缩短30%;通过TIA博途选型工具,采购成本降低10%AI辅助生成PLC代码后,现场调试周期再压缩30%,从设计到制造仅用时两个月,较行业常规速度快了三分之一。


西门子中国展台人头攒动。

这种智能进化在展馆各处上演。越疆科技全球首创的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平台上,双足人形机器人精准装配零件,轮式人形机器人高效转运物料,多足机器狗在复杂地形中平稳穿梭,三种形态机器人协同作业,构建起柔性生产的全新范式;中科新松的睿可RICO轮式人形机器人则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特质:既能用柔顺控制系统稳健倒茶,又能通过AI视觉完成人脸识别与智能巡检,在仓储、展馆等场景实现人机安全协作。

医疗装备领域的智能化突破更具民生温度。国产化口腔手术机器人通过AI规划手术方案,将种植精度提升至0.1毫米;微亿智造的TRON系统如同工业医生,实时监测生产线误差并自主修正,让精密制造的合格率提升15%以上。从车间到诊室,智能技术正重塑生产与服务的双重生态。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表示,工博会呈现的软硬兼备创新生态,正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特征——30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转型路径。

绿色转型与循环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是本届工博会最鲜明的底色之一。在能源装备展区,国和一号核电装备、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等成果集中亮相,构成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彰显我国双碳目标下的工业担当。

上海电气展台的绿色甲醇一体化全景沙盘前人头攒动,旁边的秸秆的旅行展示区通过动态模型,清晰呈现了玉米秸秆经气化、合成等工序转化为绿色甲醇的全过程。这个位于吉林洮南的全球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项目,采用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不仅解决了农林废弃物处理难题,更为航运业提供了可循环的绿色燃料,填补了国内规模化生产空白。

核电领域的自主创新更具里程碑意义。中广核数字科技展出的和睦系统,作为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开发实现全面自主可控,打破了美日企业的长期垄断。如今,这个核电站的中国大脑已应用于阳江、红沿河等多个核电项目,覆盖从第二代到第四代的核电技术,为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核心支撑。

能源结构转型与工业体系升级正在协同推进。上海电气负责人介绍,其展示的煤燃核、风光储、氢氨醇等七大业务板块,构建起能源生产-工业应用-循环利用的完整链条,为全球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开放协同与生态共建:打造全球工业会客厅

这是我们第一次组团参展,希望借助工博会对接中国产业链资源。沙特展团负责人指着展区内的工业4.0解决方案介绍,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展示窗口,他们带来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12项成果,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

本届工博会的国际化水平再创新高:国际展商参展面积同比增长12%,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龙头企业悉数亮相,带来了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展馆内,“2025投资上海·相约工博等主题推介会接连举行,为中外企业搭建起产业链对接的精准桥梁。

在未来工业创新展,超导、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成果,勾勒出下一代工业的发展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可将输电损耗降低90%以上,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为海岛提供稳定能源,量子加密OTN行业专网保障了工业数据的绝对安全,这些01”的突破正在打开未来工业的想象空间。

今天的展品就是明天的产业。中科院院士丁汉指出,工博会上呈现的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等极致创新,不仅是技术指标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从原子级制造的精密构件到跨场景协作的智能系统,未来工业的轮廓正在清晰显现。

25届工博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工业的进化史。从早年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全球首发扎堆,从单个产品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从追求规模速度到兼顾质量绿色,中国智造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