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迎来了首批科研项目结项。
在日前举行的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结项评审会中,上海氧隆科技有限公司的“超高性能制氧碳分子筛的研发及产业化”“核壳结构制氧分子筛的研发及产业化”的博士后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结题验收。
牵线搭桥
让1+1>2
落地同济虹口园的上海氧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21日,是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公司。此次申报的两个项目均与制氧机的核心技术有关。
“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研发遇到了瓶颈,无法实现技术突破。”氧隆科技的负责人王群龙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缩小分子筛孔道尺寸,可以增加氧气的扩散速率。当孔道尺寸接近0.3纳米时,氧气的扩散速率是氮气的数十倍。原来孔道的尺寸为0.5-0.9纳米左右,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精准地把尺寸控制到0.3纳米左右。
就在此时,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向王群龙伸出了“橄榄枝”。通过项目申报和专家评审,氧隆科技的两个项目成功立项,并在项目“揭榜领题”时,与同济大学博士后王瑞静“一拍即合”。
王瑞静从事纳米薄膜材料的合成、制备,以及在电解催化水分解制氢、制氧中的应用研究,在气体刻蚀方面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她的研究方向与氧隆的两个项目相关性高。王瑞静说:“我的研究更注重学术方面,在应用层面还有所欠缺。参与氧隆科技的项目后,能帮助我把理论研究落实到产品的研发上。”
随着王瑞静的加入,氧隆科技的项目有了巨大的进展,其研发产品达到商用水平。
氧隆参与企业防尘供氧配备测试
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企业和博士后搭起了桥梁,企业获得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而博士后的研究得以实现转化,实现了1+1>2的效果。
各类扶持政策
让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优秀企业、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上海市最具投资五十佳企业……记者在公司内看到,最显眼处摆放着不少奖杯。
“这些成功,源自于虹口的创业政策支持,以及来自区人才工作局的帮助。”公司创始人王群龙说,2016年,我怀揣创业梦想来到曲阳路街道创业梦想屋,到如今在虹口站稳脚跟,离不开虹口优良的营商环境。
在发展过程中,上海氧隆科技享受到了多项来自区人才工作局、同济虹口园等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通过入驻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氧隆科技的立项项目得到了来自区级和市级的各类资金的支持,对项目研发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区人才工作局还协助公司办理了3名骨干研发人才的落户。公司营收连年翻倍增长,2024年突破千万大关。
公司发展的同时,王群龙也不忘回馈社会。氧隆科技向虹口对口帮扶地区青海果洛捐赠了自主研发的制氧产品。他凭借自身丰富的创业经验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现已成为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团专家,并获得同济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同时,氧隆科技每年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定点招聘技术工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就业。
王群龙说:“虹口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助力氧隆的项目取得巨大进展,我也希望有更多企业和博士后加入项目的‘揭榜领题’,帮助更多企业和项目在虹口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