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在复兴岛举行。本次论坛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主题,聚焦空间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趋势,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对话,发布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首批核心成果,全面展现上海超大城市空间智能治理的实践探索。
本次论坛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之一,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共同主办。
2024年3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启动了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2025年7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6—2027年)》。
论坛中,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系统阐述了上海量子城市“135981”总体架构,介绍了量子城市建设“0-10-0”全贯通的创新路径:其一是聚焦0一10的突破穿越。以空间为牵引、AI为动能,构建全国首个规划资源语料库,研发动态感知的最小空间智能单元(空间米料),建立全域覆盖的三维网格体系(星域太格)与时空底板(量子城市A星),打造云宇星空城市空间治理大模型体系,实现超大城市空间治理“1维-2维-3维-多维”的穿透跃升;其二是坚持10一0的应用归集。面向规划资源、政府治理、社会共创三大领域开展高价值应用场景建设,开发优质、安全、可靠的产品体系;其三是贯通0一10的全周期再出发。以复兴岛为实验基地,通过技术-场景-反馈的闭环验证,推动技术“再归零”式迭代 。
国内外杰出学者共绘空间智能未来图谱
活动上,5位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交叉领域的未来趋势及关键技术进行深度研讨。
如何以人工智能解决复杂城市的空间问题?
全国勘测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针对传统技术无法应对数据形式多元、变量间相关性复杂等难点,从空间挑战、认知、可信、生成、智慧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其一是要应对超大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挑战,通过推动产业空间灵活转型、宜居空间需求多义、生态空间美丽低碳、防灾空间安全韧性、文明空间历史传承,最终实现人工智能的空间穿越。其二是要重塑碳硅基共生的空间认知,建设万物互联数字神经、学科交叉训练场,人机协同决策中枢,人因驱动智能界面,构建具备感知、理解、推演和体验的空间通感系统。其三是要实现可信空间体的实时评估,构建空间端到端的溯源导航,保障云边端的隐私计算,建立区块链的要素征信,实现知识域的联动评估。其四是要鼓励空间智能生成的创造性,推动对真实世界的压缩储存、对想象世界的升维变换、对对话世界的传播生成,以实现对日常世界的空间数字化再创造。其五是要推动空间文明形态的智慧性。推动城市从“功能容器”进化为“智慧生命”,构建“人类-机器-环境”的文明空间共生体,实现虚实时空中的人民幸福共创。
如何以人工智能应对城市流动性挑战?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德国不莱梅大学教授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探讨了基于证据与人工智能的城市治理机遇与挑战,分享了数字孪生作为城市治理模型的技术要点。其一是为居民服务的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城市规划面临安全、交通、生活等各领域的空间流动性挑战,提出智慧城市需突出为居民服务的治理价值导向,加强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和智能产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赋能。其二是用于城市治理的社会人工智能模型。数字孪生作为城市治理模型,是基于证据和治理的社会人工智能系统,应具备可模拟、可扩展、模块化与互动性特征,并囊括空间布局结构、几何结构、分析方法等多维空间信息。赫尔佐格教授以土地利用功能预测模型、多情景规划孪生模型及规划编制的交互编辑助手等案例,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空间治理有效性进行验证。
如何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良好的协作关系?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彭仲仁对城市规划人工智能的序列式发展路径和基于CORE框架的迭代式发展路径进行了分享。其一是城市规划与AI的序列式发展的四个阶段。AI协助阶段,主要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案建议;AI增强阶段,可实现多方案生成和初步评估;AI自动化阶段,可完成特定模块的自动规划;AI自主化阶段,具备全流程规划能力。其二是人工智能作为协同创造者的CORE框架。该框架包含协作(Collaboration)、选项(Options)、优化(Refinement)、执行(Execution)四个关键要素,提供了一种循环式人工智能-人类交互方法,以人为中心,具备包容性和可迭代性。其三是基于CORE框架的案例实践。以佛罗里达州Tampa市中心公交网络规划为例,通过在CORE各个环节实现AI与社区居民、规划师、政府决策者的协同,有效提升了公交服务的覆盖率、效率、可达性,并降低成本。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学科转型的关系?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翔宁介绍了工程智能如何有效支撑城市治理转型,并分享了城市风貌塑造方面的创新探索。其一是工程智能支持下的城市治理新路径构建。工程智能具有实践性、集成性、可靠性等特性,通过多领域专业智能体的构建及高效协同,有助于破解超大规模、多维度耦合的复杂工程系统难题,实现全流程智慧化转型。其二是AI赋能下的城市风貌塑造探索实践。基于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研发垂类智能体,构建风貌认知—研判—管控—营建的智能闭环。在认知环节,形成全国不同城市的风貌知识库,打造面向公众和专业人士的城市风貌智能问答体。在研判环节,从天际线协调度、风格一致性、色彩和谐度等维度进行评分,强化智能辅助研判。在管控环节,基于图网络与多源数据,识别城市三维形态及视觉界面风貌簇群,实现差异化精准管控。在营建环节,通过融合知识理论、量化分析与深度学习模型调优,最终实现知识引导的设计优化生成。
多源感知如何重塑空间智能治理范式?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瑜指出,通过物理感知揭示城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已成为探索人地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其一是多源感知融合推动城市感知范式革新。多元技术融合构建社会感知框架,实现从居民空间行为到地理环境特征的系统性反演,形成城市的全景视角。其二是从量化城市地理空间画像挖掘研究议题。借助物理感知手段精准刻画城市要素,系统总结城市运行规律,深入探索城市感知研究议题,为切实提升民生福祉开辟新路径。其三是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多模态感知注入新动能。集成生成式AI工具与深度学习算法,对多模态物理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处理,为新型城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项核心成果构筑量子城市“数字基座”
会上,重磅发布了5项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核心成果。
联合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坤舆经略·语料库。建立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专项语料库,搭建涵盖规划设计、测绘地理、自然资源等领域的知识图谱,发布《上海规划与自然资源语料库建设导则》,为城市空间治理大模型建设夯实基础。
联合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云宇星空·大模型。该模型具备城市空间治理全领域专业知识,提供时空理解、知识检索、智能调度能力。目前已开发专业版和公众版,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联合上海市测绘院发布星域太格·A空造。以规划资源“一张图”为基底,建立上海全域覆盖、立体贯通、智能编码的三维空间网格体系,打造全量复刻、动态更新、广泛公开的时空底板。1.0版汇集了全市建筑白模、城市规划、沪派江南、风貌保护等八大类专题数据,已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上线。
联合清华大学发布绿屋数建·智能体。以空间为核心主体,动态挂载“空、形、量、智、联”多维属性,运用感知能力智能开展建筑空间运行体征监测和综合指数评价,对空间利用效率、舒适度、安全状况等进行智能化管理。
联合上海谈瀛数字科技中心发布美好生活·掌中宝。探索数字技术赋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社会公众和社区规划师,打造社区服务智能体“沪小囡”和“申小宝”,彰显“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复合效应。
全国首个空间智能治理协会落地上海
顺应全球人工智能时代浪潮发展,积极应对上海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模式转型,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测绘院、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上海市城市空间智能治理协会,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深度融合,凝聚社会力量、深化交流共创、培育产业生态、助力技术攻坚、赋能城市治理。论坛上,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张兵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为“上海市城市空间智能治理协会”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