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勇于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成熟模式和经验,对湖北省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浦东新区:立足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创核心区
上海浦东新区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的战略定位,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升全球影响力。
(一)构筑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浦东聚焦“四个面向”,积极引进创新资源,建成了“金字塔型”科创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浦东自然基金立项超2600项,“墨子号”、李所JUST望远镜、海铃计划等顺利布局,有力支撑了基础研究。面向经济主战场,多项成果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23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近620亿元、技术交易合同额超2300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4万件,建立各类创新载体近300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产大飞机飞向蓝天,国产大邮轮驶向大海,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自主研制成功,在蛟龙入海、载人登月、空间站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均有浦东科创人的贡献。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上海的40%,生产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
(二)构筑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浦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集成电路上,加速强链筑基,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上海兆芯的国产X86-CPU(中央处理器)性能已达到英特尔 i5水平。在创新药物上,生物医药产业全球20强中有超过10家在张江设立了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君实生物、和黄医药相继出海。在人工智能上,张江集聚了IBM研发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在高端装备上,特斯拉(上海)、上汽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大,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商业运营。
(三)构筑科创生态。浦东着力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生态体系,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一是政府补贴孵化。浦东有194家创新型孵化器、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60多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为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二是促进成果转化。通过构建机制、打通路径,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2023年,浦东新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揭牌成立,通过平台,政府和企业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机构揭榜解决,供需双方快速匹配。三是优化科创服务。在助企成长上,浦东推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鼓励龙头领军企业链接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创新,带动小企业快速成长;在审批权限上,下放土地出让、监管审批、环保审批、产业准入等121项审批事权;在配套服务上,创新生态、产业政策、城市品质、人才服务等领域开展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四是营造科创氛围。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展会,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论坛、展会、赛事和培训。
二、大零号湾:聚焦创新策源,建设世界科创湾区
“大零号湾”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为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发展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力争到2035年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一)打造创新策源生态。一是创业零起步。从财务、法务支持,到办公场地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团队搭建、融资对接、科研成果对接等,为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二是高校零距离。“大零号湾”以“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区域,在约17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聚集、充分互动,构筑了一个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服务零距离。大零号湾科创服务大厦集聚了行政服务中心、科创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多功能一站式服务。
(二)打造“产学研”融合生态。“大零号湾”建立了“CTO”三个功能区,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C”区是核心策源区,负责提供原始创新成果,设立了总额15亿元的专项发展资金,从基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创载体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主体活力激发五个方面,出台36条政策条款支持创新发展。“T”区是成果转化区,负责推进“硬科技”成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拉近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距离,打破区、校、企间“看不见的墙”。“O”区是开放创新区,连接国内外、联动长三角,承接“T”区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三)打造科创金融生态。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投资硬科技企业的天使基金、扶持国家芯片企业的专项基金、扶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基金,直接投资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的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及有潜力的创新型公司。二是建立科创金融联盟。发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组建由60家基金管理人组成、基金规模超200亿元的科创金融联盟,服务“大零号湾”重点科创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与银河创新等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大零号湾”创投基金;筹备设立“大零号湾”科技产业基金,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引入海通证券、银河证券等券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债权融资服务。
三、杨浦区:用好“创新四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区
上海杨浦区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脉和深厚底蕴,以“创新四力”为抓手,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蝶变飞跃。
(一)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杨浦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建成“西中东”创新协调发展格局。西部核心区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智慧医疗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中部提升区吸引了近200家双创领军企业入驻,集聚了大批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创业人才,成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试点基地。东部战略区着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紧紧抓住建设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的重大机遇,将滨江区域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试验场、先导区。
(二)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一是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线新经济产业以头部平台企业为引擎,深化发展在线文娱产业,打造在线新经济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标杆智能工厂;创意设计产业以强链延链为核心,打造“环同济”升级版,加快推动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能级。二是布局四大新兴领域。科技服务领域,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涵盖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工艺开发、检验检测等方面;人工智能领域,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生命健康领域,加速打造数字健康创新产业生态圈,建设高端影像诊断设备、高性能体外诊断、医用机器人产业集群;绿色低碳领域,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水源、空气源、氢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更多应用场景。
(三)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一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成立了上海市首家区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区域内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零距离、低成本、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二是在技术交易方面,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和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完善确权登记、交易转让、合规监管、技术要素评估定价等机制,全力打造全球技术交易枢纽。三是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金融全生命周期赋能作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支持概念验证中心设立种子基金,鼓励孵化器设立早期投资基金,探索超前孵化新机制。四是在人才支持方面。通过“3310”海外引才计划、“创业之星”大赛,招引高层次人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强化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
(四)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线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医疗机构选址“零跑动”、跨省远程“虚拟综窗”等创新做法。发布《企业数据合规指引》,保障数字经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机制,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二是升级城区功能。建设“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进美团上海科技中心、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数字化“元宇宙青年社区”,提升大学路“科创街区”形态功能,培育壮大“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打造更多创新生活街区、创新生态社区。
四、对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启示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首先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奋勇争先;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首先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担当战略支点。湖北要学习借鉴上海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一)强化创新策源。上海注重科创策源,通过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形成强大的科创体系。我省可借鉴上海科创策源经验,结合我省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主动承接国家卡脖子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一批国字号平台落户我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全链条支持科技创新。依托高校院所,引进和培育重点赛道的高能级企业,利用高校校友企业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高校推进“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与高校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助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
(二)健全创新体系。上海突出以“用”为导向,构建高效实用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我省可借鉴浦东经验,全面发挥在鄂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作用,统筹推进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借鉴杨浦经验,区域联动,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全域参与的多层次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创新。借鉴大零号湾经验,利用“互联网+高校科技服务”大平台,鼓励高校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共商共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答题”的创新联合体。
(三)优化科创生态。上海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科研环境。我省可借鉴上海经验,进一步提升科创生态的活力和效能。在政策支持上,聚焦科技研发、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领域,出台更加灵活和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全面提高新兴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招引等方面政策的系统性、集成性。在成果转化上,完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路径;建立科创公共服务平台,让政府、企业所需和科研机构所能快速对接。在科创服务上,建设科创服务基地,集聚行政服务中心、科创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行政、科技、创业、人才、会务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