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浦东努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发布时间:2025-07-11 报送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4月9日,在上海海关监管下,2台沃尔沃旧液压泵主泵从浦东国际机场运抵上海沃尔沃建筑设备有限公司的再制造专业车间,准备开启设备的第二次生命。这标志着全国首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再制造业务正式落地浦东新区。

保税再制造,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产业核心是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将国外旧件以保税方式运抵国内工厂拆解、检测,将其中可利用零部件与其他新零件一起组装成再制造成品,再复运出境后重新使用。

过去几年里,围绕引领区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各项重大国家战略,浦东新区对标对表任务清单,完成了超过91%的改革重任,一批服务科技创新的首创性、引领性制度成果顺利落地。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中,浦东新区被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当前,浦东新区正着力在全球科创版图中,找准自身坐标,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从而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


    强化功能

形成“十百千万”科创企业发展梯度


 2020年,上海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浦东新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首先要能承托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任。

 过去10年,围绕战略科技力量策源驱动,浦东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型科创资源体系。1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0余家重点实验室等,着力开展基础研究。16所本科以上高校、40多所重点科研院所、超过20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转化……

 其中,14个大科学设施的落地,意味着浦东新区已经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进一步推动大科学设施的开放共享,这些设施成了当下科学家有力的科研硬件支撑。

 与此同时,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像一个个动能十足的发电机,源源不断为市场输送潜在的“未来之星”。

 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拥有创新型孵化器202家,科技企业加速器9家。2023年制定的《浦东新区孵化载体全链升级高峰高原计划》,进一步提高孵化载体发现、培育、孵化、服务创新企业的能力。今年,复星新禾孵化器、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成功入选上海新一批高质量孵化器。

至此,获评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的浦东新区孵化器已达7家。如位于张江的复星新禾孵化器,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依托复星医药集团资源,发挥全球创新药基金优势,开展全球化创新药项目与突破性技术筛选等。

 此外,一批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也在浦东新区发挥重要的创新赋能作用,并深度赋能超5000家中小科技企业。

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旨在发挥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研发中心向开放创新中心升级。

 去年底,罗氏诊断中国总部新办公室启用,同时,罗氏诊断中国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了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授牌。未来,罗氏诊断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将协同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学研机构、产业伙伴打造首个聚焦体外诊断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

科技成果的演进是有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没有基础科研作为底座,就不会生发创意的火花。如果没有小苗崭露头角,就不会培植出参天大树。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浦东引领区建设意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科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系构建、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科创企业向上攀升“五步走”,助力成果转化种子企业落地,加快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小巨人企业。

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形成“十百千万”科创企业发展梯度,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1家(“十”),科技小巨人(培育)725家,企业研发机构902家(“百”),有效期内高企5026家,“专精特新”企业2535家(“千”),科技型初创企业数万家(“万”)。

打造生态

硬核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今年4月17日,“张江论剑”科创沙龙在张江启动。第一批加入“张江论剑”科创沙龙战略合作联盟的有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等12家单位,都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前沿的科研机构、高校,让科技与市场更贴近,让金融服务、产业服务更高效。

显然,这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对话平台,浦东新区的目标也不止于促进行业内的交融,而是要让高智力、高技术,在市场端、应用端,快速释放出最大效能。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设30多年,从17平方公里扩大到220平方公里,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2万家企业,总营收1.31万亿元。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营收超过4700亿元,占浦东新区的一半。

与此同时,硬核科技成果也在浦东新区,尤其是张江,持续涌现。在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浦东新区取得了以“九章”“祖冲之号”为代表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三大先导产业释放强劲发展势能:C919大飞机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里程碑式突破;“爱达·魔都号”邮轮全球首航,彰显浦东新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17个一类新药相继上市、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落地张江,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5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为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今年,浦东新区针对张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要求实现大科学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集聚,三大先导产业年均增速10%以上,培育3个千亿级和10家百亿级企业等。

目前,不仅仅是张江,整个浦东新区都在为承接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做足准备。强化空间赋能方面,浦东新区目前已经创建18个市级、14个区级特色产业园,总面积111.2平方公里,支持高质量项目落地。

同时,浦东新区打造了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实施高企补贴“免申即享”。2024年,实施首批“免申即享”拨款133家,提高了企业获得感。

技术、资本、人才、空间,在当今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浦东新区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帮创新企业搭台、减负。

连续举办9届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超1.5万个项目参赛,立项近4000家,20家企业获全国决赛奖项。2024年“创·在上海”大赛中,浦东17家企业进入总决赛,艾缇亚制药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全国赛二等奖。联动新型研发机构、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大赛等,跟踪合作重点项目,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推动落地生根。

前不久,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敏锐捕捉到基于3D培养技术的体外评价模型技术面临的成熟度不足、建模成本高、自动化技术待完善等问题,并将技术需求清单发布到浦东揭榜挂帅平台上。最终,赛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揭榜。下一步,双方将合作攻克自动化建模与成本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

两年前,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揭牌。作为科研组织创新的“试验场”,平台已累计发布政府类榜单项目20个、企业类榜单项目542个,意向金额超过14亿元。鼓励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揭榜挂帅平台征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建议,鼓励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联合申报,发挥企业主体创新“出题人”“阅卷人”作用,入选国家基金委项目占市比由2022年不足1/3提升至2/3以上。

去年1月,浦东新区又成立创投集团,重点发挥国资创投的“引导补缺”功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预计到2025年底,浦东创投体系各类基金规模预计可达4000亿元。

不久前发布的《浦东新区关于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还通过5方面15条措施,为来到浦东的青年人才,大幅降低创业、居住两方面成本。特别是重磅推出的、日租金最高1元/平方米的100万方以上低租金创业孵化空间,以及100万方以上月租金不超过2000元/套的低租金青年公寓,有望吸引新一批创业者以浦东为梦想起点,进一步释放城市创新活力。

改革赋能

立法保障创新行业稳步前行


受益于国内首创、由上海先行先试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国内CAR-T药物在不久前首次成功“出海”。

这款药物是来自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为一名香港淋巴瘤患者送去了康复希望。不过,CAR-T药物首先要从患者体内提取本就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然后利用基因工程,将这些T细胞制备为能迅速锁定癌细胞并发起攻击的CAR-T药物。这就涉及人体血液的进出境环节,不仅要保证安全,还要提升效率。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上海海关在全国海关率先制定优化CAR-T细胞商业化产品进境加工后复出境监管工作方案,覆盖进出境全部海关业务环节,给未来国内细胞治疗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年,为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又对浦东新区法规予以明确规定,将相关授权决定的内容上升到了基本法律层面,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持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赋予了强劲动能和有力保障。

目前,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需要,已制定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主题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强化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

依托改革,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浦东新区也是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今年1月以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就跑出了“加速度”:已获批上市2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浦东新区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21个(占上海3/4),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8.5%)。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也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最完善、产业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

为了进一步将改革效能最大化,浦东新区建立企业培育“导师团、辅导员、联络员”三级服务体系,覆盖全区19个镇,联系服务潜力企业超2.3万家次。服务体系协同化,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动态调整名单,每年组织政策讲堂40余场。支持产业协会、科技服务业协会等在条件成熟的区域、行业领域成立企业服务工作站点,将服务下沉至企业“家门口”。服务颗粒精细化,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开展精准服务,初创期雪中送炭,成长期助力加速,成熟期重点服务,形成创业企业、高新企业、龙头企业的梯度创新企业链,组织高企定向培育政策宣讲16场,培训企业5251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