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构建出一种有别于美国的科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举国体制,更是形成了以市场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扶持的新道路。”在6月27日举行的“科技服务智升级,科技金融新赋能”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在中国科创新模式下,政府对于科技和经济的支持早已不是简单的补贴,而是政府发起成立的引导基金、科创基金、产投基金与社会化的PE、VC之间的有效融合,由此形成的新合伙体系将为中国基础研究、产业升级带来持续的金融动力。
在这场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工商联指导,上海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学会主办的论坛上,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企业家济济一堂,围绕当前国际局势下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研讨。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市工商联副主席郭建利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上海市科经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发布了“六位一体”科技服务清单和“经纬六度·智链未来”科经云平台,并颁发了“科创中国·上海行动”金融伙伴证书和长三角科经融合奖。
01科创新模式带来中国新叙事
从杭州六小龙到深圳八大金刚,从AI六小虎到中国科技十杰,以深度探索、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新锐科技企业和以腾讯、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正在用中国新科创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中国新叙事。“比如,今年1月的DeepSeek发布,大大降低了AI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打破了美国在大模型生产中的一些既定范式和神话,”刘元春指出,这种中国叙事的逆转在资本市场上被很好地展现出来——带来了中概股股价逆转,同时也要引发了全球资本集聚香港,“大家都在寻找‘东升西降’的故事和投资逻辑。”
这一点在去年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报告中也得到了体现。该报告将中国描述为一个虽然尚未在整体上占据领先地位,但已建立起一个市场需求导向、正向循环的创新体系,同时警告信奉“向科技无尽探索”的欧美正越来越难以实现“创新-市场变现”的闭环。该报告还提出西方应跳出意识形态限制,放弃“中国无法创新”的陈旧观点。在中国,基础研究、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成为穿越经济周期的三大法宝,也孕育了科创的合肥模式、苏州模式、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在这些模式之间,政府、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各自拥有的不同产业环节进行了不同的建构。”
这条科创新路绝非一条坦途。“我们的基础研究不错,国际专利世界第一,制造业产业链完整程度世界第一,产业升级也如火如荼,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状是,我国大量企业挣不到钱,也就是微观财务状况比较糟糕。”刘元春直言不讳地说,这源于新旧产业过剩叠加,带来大量企业利润低下、投资收益低下、估值大幅下降,长此以往将影响国际资本对于中国的投资。“这需要我们对于解决内卷性恶性竞争、大企业压榨小企业,区域垄断所带来的企业退出、企业进入等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说,中国必须经过一次产能再调整、市场结构再调整和微观企业盈利能力再调整的一个超级时刻。
02中国科技井喷背后的三层因素
“科技竞争是大国竞争的前沿领域和制胜因素。”上海市科经会会长梁国勇说,过去几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大国竞争计划正在重塑创新经济学——从原来的开放系统、效率至上转向主权控制、安全优先。我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建立,应对科技竞争中的“卡脖子”难题。这也催生了中国在去年底、今年初以来的科技井喷。
梁国勇认为,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对于研发的支撑,高速增长的研发投入,以及中国在科技人才数量上的优势。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而制造业发展与研发创新的提升互为因果,中国制造业巨大优势决定了过程创新的集聚效应。制造业的升级通常伴随着研发投入和产出增长。
中国研发投入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经费支出已位居全球第二,突破3.6万亿元人民币,并由此带动了科研产出的高速增长,专利申请和授予数量、工程和科技论文数量等主要科研产出指标高居世界首位。
此外,中国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高等教育和专业人员方面具有数量优势,不仅在2019年已经授予了全球数量最多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博士,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群体,2023年已经超过2000万人。“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科技人才高地,从吸引中国国籍为主向全球人才转变,从吸引中低端人才为主向最高端人才转变。”
03“六位一体”清单助力科技服务生态
“上海在科创和金融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国内外诸多大城市在这两个层面所遭遇的相似挑战。”上海市科经会学术委员会联席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我们把北上广研发投入前十的公司进行比较,华为一家每年就要投入200亿欧元,超过了上海排名前十企业的投入总和。”他呼吁,上海应把更多科研资源倾斜向企业和创业者,要孵化如同华为、腾讯那样的研发支出型企业。
而上海市科经会最新出台的“六位一体”科技服务清单,将联合高校院所、科技园区、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组成科技服务联合体,助力上海形成良好的科技服务生态。该清单从资源、转换、智力、人才、数智、全球化六大维度构建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服务体系,包括搭建科研设施与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揭榜挂帅技术供需对接、推动十个概念验证项目落地、定期发布科技经济融合指数、推出技术“问诊响应+顾问陪跑”机制、定制化培养科技服务专业人才、打造一站式数智服务平台“科经云”、为出海科技企业及专业机构定制全球化服务包等多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