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 | 打造青年希望之城: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
发布时间:2025-06-19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6月18日,宝山区举办2025年青年人才发展大会,推出一系列赋能举措,背后深意不言自明: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

用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的话说:“奋进的宝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IMG_256

宝山港口音乐会。

创新:为科创人才初创企业送上“及时雨”

“你见过凌晨4点的宝山吗?”汪飞用了一句网络热梗,随即讲述起自己的创业故事。

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内心却总想着“闯一闯”。随着宝山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步伐加快,两年前,他在环上大科技园创办了泮芯科技,专注于功率半导体领域电力电子基础能力建设与提升研究。

当了“总”,才知道身份转换没那么简单。“我们懂技术,但缺乏商业化运作经验。”发愁之际,宝山区科委给了汪飞一个建议:试着申请“先投后股”和“拨投结合”吧。

“先投后股”,旨在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由政府作为“合伙人”,先期以科技项目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科技成果技术熟化,后期根据情况按照约定转化为股权投资资金。宝山区还打通了与长三角国创中心“拨投结合”联合支持的项目路径。

“申请的过程就像参加补习班。”汪飞说,区相关部门和技术转移经纪人从商业计划书出发,全程陪伴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泮芯科技成功入选“先投后股”“拨投结合”项目,分别获批900万元专项资金。汪飞回忆,第一批拨款下来后迅速缓解了现金流焦虑,让团队得以投入到技术迭代和客户拓展上。去年,企业实现了1300万元的销售额。

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的关心和扶持,当是细水长流的。为此,宝山区举办了“科创人才训练营”,请来创业老兵和各领域专家,教青年人才如何从“技术男”蜕变为企业负责人。“训练营就像‘及时雨’,现阶段组织得越多越好。”汪飞打趣道。

扎根宝山11年,年销售额超过<span "="" style="outlin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3亿元的费勉仪器对“细水长流”的感受更深。初创时期,区人才部门积极指导、协助企业申请人才政策和研发补贴;在原场地面积影响企业发展时,所在园区服务专班立刻张罗起新场地,助力企业完成发展空间重构……企业首席技术官谢斌平坦陈:“宝山或许没有市中心那样耀眼的繁华,但它用实实在在的诚意留住了人才。”

汪飞参加科创训练营。

汪飞参加科创训练营。

安居:“零百千”品牌让人才住得舒心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人才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住哪儿?宝山区始终把人才安居放在心上。

“民用水电的一居室,旁边就是地铁站,一个月才2500元!”说起自己在庙行镇考拉公寓的“新家”,张志康兴奋不已。

张志康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刚入职某大厂研发工程师岗。来上海前,他在“宝山安居”公众号上看到“求职应聘免费住”服务,锁定离公司最近的公寓后发出申请,喜提“7天免费住”。他表示,自己对上海不熟悉,住酒店找房子费时费力,“有这个服务心就定了”。

本来只是短期过渡,住着住着,张志康觉得“就是这里了”。几天前,他刚签了一年租房合约。“我考察了周边其他的公寓,价格都贵了不少。”他说。

考拉公寓是“宝山安居青年驿站”之一。2022年,宝山在全市率先推出“求职免费住”,服务应届高校毕业生。区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政策还将升级,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应届生求职者提供长达30天的“免费住”服务。

南至大场、北至罗泾,宝山区人才公寓还在持续“上新”。记者了解到,宝山区今年还重磅推出“零百千”人才安居品牌。

“零”,即“零元住”。相关负责人解释:“经宝山区人才工作局认定的重点单位人才,租住在本区纳入市级人才公寓的项目房源,可享受市级补贴;区域发展所需的战略人才,还可获得区级租房补贴。两者叠加可实现租金全覆盖。”上大通用机器人研究院目前已有两名员工享受了“零元住”。

如果是宝山区紧缺急需重点人才,租住特定房源,享受区级租房补贴后可实现“百元优惠住”。该区还准备了15000套房源,人才通过区、镇多级租房补贴政策叠加后,可实现“千元自由住”。通过“宝山安居”公众号、市“海聚英才通”APP服务端口,人才可在线找房、看房、提交入住申请。

在“科创浓度”越来越高的南大智慧城,宝山区还创新设立了“青年科学家社区”。据介绍,该人才社区单套精装修房源建筑面积可达200平方米,配备24小时专属管家、共享空间等服务,让优秀人才住得有品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庙行镇考拉公寓举办的集市。

庙行镇考拉公寓举办的集市。

共赢:架起“学术圈”和“产业圈”的桥梁

暑假将至,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们又开始期待“上海之夏”了。2023年,宝山区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把硕士博士生们带到宝山的实验室、工厂车间,参与绿色低碳、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课题研究。两年来,已有40余名清华学子参与这项活动,在短短6周时间内和企业共同完成了6项发明专利。

在优秀学子就读期间埋下“才来宝山”的种子,是宝山区做实人才“引育留用”的一种探索。围绕大企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人才高地建设,也是一种探索。

记者了解到,去年落地宝山的中国中车计划在上海打造“四中心一高地”。其中,中车上海人才高地首批将吸引数百名高层次科研及服务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宝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山将全力支持、服务中车上海人才高地建设,与中车集团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拓宽资源链接渠道,吸引中车集团核心子公司来宝山投资发展。

高校青年人才集聚,企业在市场上“乘风破浪”。聚焦各方科研攻关、发展所需,宝山区还立足区域内高校、企业优势,架起“学术圈”和“产业圈”的桥梁。

“有了‘AI(爱)’沪助适老大语言模型,我们老年群体数字服务产品的研发周期比之前缩短了两年 。”说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严三九和王虎研发的大语言模型,软通动力副总裁王晓良兴奋起来。

软通动力是行业领先的数字技术产品企业,在行业竞争格局持续升级的当下,切实感受到技术创新周期不断压缩带来的压力,迫切地想要与专业领域顶尖人才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校里藏龙卧虎,但过去想要寻求合作比较困难。”王晓良说,以往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精准找到对口专家,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让合作深度和广度受限。

宝山区推出的区校人才共享计划,为企业带来了转机。通过该计划,严三九和王虎以“科技副总”身份入驻,迅速填补企业在智能传播研究的空白。今年5月,团队和企业联合研发的养老机器人成功亮相第二十二届教博会。

一方面,是高校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另一方面,计划也鼓励企业人才以“产业导师”角色走进高校,为青年学子传授实战经验。

作为首批互聘名单的一员,上海纽盾科技董事长杨腾霄对重返校园十分期待。“我们是做网络安全的,希望能发挥企业数据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能力。有创业想法的,也都可以和我交流。”

IMG_259

清华大学宝山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