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南桥镇党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为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打造平台供给“一盘棋”,构建多元引才网络
提升重点平台能级
以江海、杨王两个104板块实体经济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组织联动、区域联动、治理联动,聚合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发挥链式招引、龙头引擎、创新生态作用,组建重点产业生态圈。深化“基金+基地+产业”联动模式,开工建设临港南桥创新智造产业园一期,高水平推进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南桥园区)、美谷一号建设,着力打造奉贤医疗产业园、联东U谷、鑫谷科创园等多个重点产业空间载体,推动交大科技园、美谷一号入选全区首批四个产教融合先行启动区,扶持光明科创、交大科技园创建市级“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基地。
临港南桥创新智造产业园项目鸟瞰效果图
强化科创企业引进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一号工程,聘任招才大使、创业导师,设立“招才引智”奖项,前往德国、法国、北京、广东等地年均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十余场,服务企业数百家。依托26名亲商大使资源,相继引进诺理医学、芯承电子等一批优质项目,同时依托协鑫集团、国药集团等本土链主企业,引进协呈硅材料、雅心生物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光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不断加强海内外人才吸引力。
推动政策普及落地
用好政策引导,整合引才奖励、科技扶持、成果转化等政策包,设立镇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补贴资金,每年投入800-1000万。多维度宣讲市区两级人才政策,举办各类宣讲活动,服务企业数百家,常态化落实企业社保补贴,发放暖心就业券补贴,落实“1+X”人才政策补贴,不断扩大人才政策的知晓面、覆盖面和惠及面,着力以政策优势推动一流人才加快集聚。
聚焦校地合作“一根线”,厚植人才培育土壤
推动校地交流实践
深化“高校对话乡村”人才品牌,与大院、大所结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工程系等高校,落地复旦大学“田间地头,好学力行”等项目。连续两届举办“汇智聚力·绘韵南桥”创新创意大赛,吸引全国高校参赛设计师团队51支,设计优质作品13份,推动高校学子理论创意落地乡村。
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聚焦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引导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合作,申报产教融合培育基地7家,推动伟星交大、雅心华理等18个高校科创项目落地转化,支持打造星创客人才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
围绕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企业培育等重点环节,推动“教学+研发”深度融合,扶持入选区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区级就业见习基地4家,建立“青凤归巢”工作站,打造乡村科技小院,推动奉贤区首家专利超市落户交大科技园,揭牌奉贤区首家Carol W. Greider诺贝尔奖工作站,多措并举厚植青年人才培育土壤。
织密人才安居“一张网”,做优暖心留才环境
加大人才安居房源筹措力度
着重从增总量、优布局、提品质三大方向发力,目前现有人才安居房源上千套,打造乡村人才公寓3项,新增在建保障性住房项目5项,辐射交大科创园、新华医院等人才集聚区,助力产业人才安居乐业。
提升人才公寓管理能级
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指导市场化运营主体管理“海豚湾人才公寓”“汇智人才公寓”等项目,指定政府公租房公司统一运营镇级乡村人才公寓,切实以多元化、专业化的管理提升人才公寓管理水平。
增强人才安居服务品质
依托“一园区一驿站一专员”机制,建设贤才驿站7家、“15分钟就业服务站”2家、共享人才空间2000余平米,组建专业化服务专员队伍55人,常态化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对接会”“企业家咖啡时间”“创客”等人才活动,做到高层次人才、重点企业、创新平台“一对一”服务,全力构筑友好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