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是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孕育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2023年11月,上海启动7家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集聚了一批人才队伍,示范带动了我市创新创业体系优化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市科委聚焦芯片、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域,持续开展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培育工作。目前,司南半导体孵化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孵化器、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复星新禾孵化器等5家已陆续纳入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
今天,沪小科带你一起了解这家高质量孵化器——“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模速空间的社区里,能看见楼上楼下的“邻居们”随时在公共空间里讨论合作的机会,甚至在咖啡馆中,时常能听到关于大模型的热烈讨论。“这里的氛围随着全产业链的闭环而逐渐升温,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创新的火花。”
2025年开年,大模型DeepSeek引发的新一轮AI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与两年前的ChatGPT相比,这款国产AI产品在国内产生了更大的“破圈”效应,搅动了全球AI大模型圈。
“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孵化器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大模型领域,抢抓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形成爆发式应用的重要机遇期,打造各类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大模型应用创新初创项目落地上海“第一站”。
今年2月,“模速空间”发布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的全新定位。
“‘大’不只是面积,更是生态的厚度。”从算力调度到语料共享,从融资对接到场景落地,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想在上海徐汇西岸编织一张AI大模型的创新之网,“我们想把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和政策体系都打造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大模型创业团队和顶尖人才汇聚于此,共同开启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之旅。”
1.用生态支持大模型企业“批量生产”
打通企业间的“壁垒”,是模速空间打造技术集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思路。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始终认为,模速空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物理空间,而是要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可以连接的生态环境,打破技术、资金、市场之间的隔阂,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为入驻企业夯实要素保障,“模速空间”联动浦江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阿里、商汤科技等头部企业开展项目引育、选育和孵育,推进差异化服务机制设计及团队实体入驻。并与徐汇资本合作探索“孵投联动”新模式,构建“金融服务矩阵”。
DeepSeek的爆火给算力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它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让更多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研发,就能获得强大的AI赋能。”尽管市场尚未完全反映出这些变化,模速空间一直在密切跟踪算力价格的波动,并准备应对可能的变化。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算力瓶颈,由模速空间、无问芯穹和上海仪电牵头推出的国内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为更多大模型企业提供更经济、高效的算力支持。”
对于模速空间而言,最重要的并非一时的风口,而是稳定的战略定力。在杨晶晶看来,企业比孵化器更接近风口,能更早捕捉到行业的新趋势。而模速空间的关键任务就是通过深度交流和及时服务,帮助企业在市场风口中占得先机。“我们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是提供空间,而是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每个难题。”
“作为高质量孵化器,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在这里扎根、成长。”而模速空间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一目标的逐步落实——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企业创业初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模速空间的优势不仅仅在于算力服务,它还通过融资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减轻成本压力。“比如无问芯穹,作为一个刚成立一年的初创企业,经过我们三轮融资的支持,为企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杨晶晶提到,像无问芯穹这样的企业,在模速空间都能获得全方位帮助,解决初期的资金问题,更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创新。据悉,无问芯穹推出了高性价比的企业级“满血DeepSeek-R1多并发一体机”,单机支持500人团队,打通DeepSeek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
2.500天,6万方载体与255家大模型企业
作为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之一,模速空间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引育、孵育、选育”的孵化器定位。但一个年轻的孵化器如何驾驭瞬息万变的大模型产业?
2023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模速空间38天实现从毛坯到“拎包入住”,同年9月28日交付首期办公载体。这个最初仅1.3万平方米的“试验田”,如今已扩展至近6万方,提供超2000个工位,今年上半年将达到10万方,承接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壮大全生命周期载体接续,规模上堪称人工智能领域孵化的“全球最大”。
从产业链生态聚集,到社区配套服务,再到发展规划,从企业入驻的第一天起,模速空间便为每一个创业团队提供了多方位的资源支持。
在模速空间,每个入驻企业的选择标准并不单纯依赖于技术、团队或者市场化能力,杨晶晶更加看重企业在大模型产业链中的位置。“我们希望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在这里,上游的算力和语料企业、中游的基础模型团队,还有下游的垂类应用开发者,都在这里汇聚。“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生态已经基本成型。”
这种生态的构建,离不开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
模速空间建立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工具,更是根据大模型行业的痛点和需求量身定制的战略性支持体系。从算力调度平台、开放数据平台,到金融服务平台、评测服务平台,乃至综合服务平台,每个环节都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大模型行业和其他科技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最关心的往往是算力、语料和融资这几大核心需求。”
杨晶晶举例道,模速空间的融资服务平台,链接了百家头部的市场化机构入驻空间,解决了许多大模型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题,“让钱找得到企业,也能够让企业找得到钱。”企业在这里能快速获得资金支持,而投资人也能精准对接到真正有潜力的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孵化载体,模速空间从诞生起就瞄准了大模型产业的全链条。截至2024年底,这里已聚集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覆盖从上游算力、语料供给,中游基础模型研发,到下游医疗、教育、文娱等垂类应用的完整生态。
3.厚植沃土,从“上海地标”到“全球坐标”
但模速空间的蓝图不止于此。
“我们不仅仅要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模型孵化器,我们的目标是让‘模速空间’成为全球AI创业者的首选之地。”在杨晶晶看来,模速空间的发展不仅限于本土市场,它正在朝着全球化的方向扩展,让上海成为比肩硅谷的“未来坐标”。
作为徐汇西岸的“AI超级工厂”,模速空间通过与国际顶级科技公司、研究机构以及资本机构的合作,正在打造一个强大的全球创新网络。
据介绍,今年,模速空间准备推出几个新平台,帮助大模型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扩展市场。“我们准备推出软硬件适配优化平台,帮助企业高效部署算力,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开放语料平台,还有一个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平台,推动它们走向全球。”
“模速空间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上海市科委的全方位支持。”杨晶晶回忆道,“市科委的支持从一开始就很到位,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的意见,”在大模型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这种来自政策和专业上的指引,让模速空间能够更专注地支持企业的成长。
“我们的目标是十百千万。”模速空间的目标不仅仅是孵化一批企业,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企业能够推动行业的变革。“我们希望在10万方空间里,不仅能孵化数百家创新企业,帮助企业研发出数千款具有行业领先性的应用,撬动万亿级市场。”
杨晶晶坦言,当前大模型行业的痛点依旧存在,算力、语料和融资难题依然是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高质量语料稀缺,deepseek横空出世后基础模型何去何从?”她表示,模速空间正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推动场景对接、助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吸引海外人才落地。
“我们要做的,就是厚植沃土,让创新之花充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