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 | 祝贺!奉贤区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和2家工匠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发布时间:2025-01-17 报送来源:奉贤工会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印发《关于命名第⼗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作室”的决定》和《关于命名2024年度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决定》,奉贤区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和2家工匠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周桂华劳模创新工作室

人物介绍:

周桂华,中共党员,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基层整整工作了34个年头。在三长村村委会工作期间先后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支部委员、总会计等职务。2012年2月担任金水新苑党支部书记,现任金海街道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金水新苑已经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小区,龙潭社区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上海市绿色社区等称号,并亮出上海市首批“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成绩单。班子也先后评到了“奉贤区先锋班子”、“奉贤区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个人也获得了2007-2008年度奉贤区“三八红旗手”,2016-2017年度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19年度的奉贤区社区治理优秀带头人,上海市担当作为优秀居村党组织书记、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家庭也被两次评为奉贤区的文明家庭。这么多年来她始终心存一条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心系一条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怀一条戒律,那就是处处以身作则。

工作室介绍:

充分发挥劳模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基层治理培养更多的“贤人、能人、达人”,打造社区治理的新标杆,周桂华劳模创新工作室锚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红色引擎驱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为重点攻关课题,以实现“乐美龙潭·湖畔一家”为创新目标、群策群力,共同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新路径、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工作室日常运行:建立每周接待和每月例会制度,“走出去、请进来、动起来”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共享+”系列社区治理项目:凭借创新打造的“共享+”系列社区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首批16个项目之一。通过共享公共空间、物资资源、文化地标、人力富矿等,开展多元化社区活动,使居民从“陌邻”走向“睦邻”。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龙潭“说事会”推行 “三事分流”模式,至今协调解决社区大小事务125起;小微“潭”法以微视频、微课堂、微海报的形式将法律知识和文明理念传递给居民;社区党员自发组建的党员先锋车队,为小区特殊群体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等。


 潘诗良劳模创新工作室

人物介绍:

潘诗良,机械零部件国产替代的践行者,1978年11月生,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朋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奉贤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核心机械零部件研发制造,勤于钻研技术,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篇,获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部分发明专利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和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他不断探索新工艺、开发新材料,推动进口机械零部件国产化。研发生产的动车检测轮、盾构机灌浆阀门、液压齿轮泵等产品在质量上达到进口零部件水平,价格却远低于进口零部件,产品和服务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

工作室介绍:

潘诗良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成员职责分配规则以及项目计划,确保日常工作和项目能有序进行。工作室团队会定期汇报工作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解决,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项目计划;在资源协调方面,工作室根据项目的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此外,工作室在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及时召开项目研讨会议,集思广益,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建议和创新思路,制定改进措施。

目前主要针对正反向内啮合齿轮泵开展研发创新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23年12月至2026年12月,内啮合齿轮泵是一种设计新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液压动力元件,广泛应用于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塑料机械、冶金机械、电站辅机、石油化工机械、精密机床等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其具有转速高、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流量大、性能平稳、容易操作和维修简单等优点,目前,内啮合齿轮泵市场是由 SAUER、Bucher 以及日本住友等公司为主导,而国内公司产品所占份额较小,而且始终停留在试错与研仿阶段。普通的内啮合齿轮泵只能单向旋转,适用范围相对较小。正反向内啮合齿轮泵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正反向内啮合齿轮泵的技术研发,是工作室的攻克方向。

 

秦威威古代书画修复工匠创新工作室

人物介绍:

秦威威,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工匠,上海市第七届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修复学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乒联博物馆纸制品修复顾问,日本大阪美术商会修复顾问,奉贤区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20余年,长期致力于纸质文物修复行业,获国家级专利5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篇,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编写书画修复《全国文物修复师职业教材》1部,曾获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书画修复项目第一名,带领团队研发“电解酶水解技术应用于书画修复”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上海赛区金奖,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华绝技”入围全国100项。

工作室介绍:

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宋式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常驻修复师8人。工作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修复室面积约170平方米,另有独立仓库,检测分析室,手工纸体验区。检测室内配备完善的检测分析设备,体验区配备抄纸设备,收录纸张标本百余种,供体验者参观制作。工作室全年恒温恒湿,拥有24小时监控和完善的安保系统。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和馆内各部门的共同数努力下,中心于2022年初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宋式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室获得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档案文书的修复资质。

工作室创立以来,与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测绘院、嘉定博物馆、浙江湖州市博物馆、浙江临海市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上海市体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美术商会、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合作,累计修复作品达三千余件,其中包含一极文物数十件。

 

刘斌轨交轴承制造工匠创新工作室

人物介绍:

刘斌,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人本集团任产品设计工程师、轴承材料高级工程师、基础技术研发部经理等职。长期从事轴承高性能材料开发以及其性能研究,轴承材料热处理相变研究,轴承材料热处理工艺、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工艺研究,轴承材料热处理装备研究等。先后主持和参与9项国家和公司重点项目研究,发表国内外论文10篇,获8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期间,由他主导完成的《轴承套圈热处理淬火新型落料机构》项目成果应用于轴承行业网带式热处理炉,提高了轨道交通等行业轴承整体热处理水平,该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成员从事轨道交通轴承设计开发,轴承高性能材料开发以及其性能研究,轴承材料热处理工艺、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工艺研究,轴承材料热处理装备研究20余年,具有深厚的轨道交通轴承设计、材料热处理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轨道交通轴承设计、热处理工艺及装备技术。先后主持及参与10项国家和公司重点项目研究,发表国内外论文11篇,获19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5项,制定轴承设计、材料热处理制造工艺技术企业标准30余项,先后培养轴承设计以及材料热处理工程师20余名。

在材料热处理制造工艺领域,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完成了《轴承套圈热处理淬火新型落料机构》项目,该技术成功应用于轴承行业网带式热处理炉,提高了轨道交通等行业用轴承整体热处理水平,该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导完成《轴承高碳铬轴承套圈长寿命热处理工艺》项目,长期以来该技术被西方轴承企业巨头封锁,项目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轴承行业服役寿命短、可靠性低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主导完成《重大装备轴承保持架软氮化设备技术改造》。上述项目成果先后成功应用于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轴承领域,使轴承服役寿命提高了3-5倍,可靠度99%,打破了该类型轴承长期以来被国外轴承巨头垄断的局面,夯实了企业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