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青年发展型城区——海洋创新园创新实践基地:海聚成势,YUAN创引领变革
发布时间:2025-01-08 报送来源: 浦东青年

 海洋创新园创新实践基地

海聚成势,YUAN创引领变革

青少年创新实践基地

Vol.01

基本情况

海洋创新园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总面积84.5万平方米,有超过2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约60%。近年来,港城集团充分整合园区产业资源和青年力量,与企业联手共建,以车规级芯片验证实验室、海洋药物创新实验室、标新生物实验室等多个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科创企业产业科普基地的矩阵式排布为基础,面向全龄段青少年分层开展科普教育和创新服务,其中“创新开放日”活动年接待量超过2000人,2024年入选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基地。

Vol.02

主要做法

港城集团紧紧围绕浦东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临港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发展战略,以“全龄段青少年”为目标对象,针对低龄段青少年,打造科普基地提供“入门”服务;针对创新创业青年,通过孵化基地提供“进阶”服务;针对有一定创新成果的青年人才,拓展应用基地提供“高阶”服务,由此实现分阶段、全覆盖的青少年创新实践品牌。

 1聚焦“入门”,全方位打通资源,健全科教模式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联动园区、校区、社区,面向大中小学生打造一体化育人的特色模式。

汇集产业资源,让青少年“走得进”:串联擎翌智能、海客空间等产业阵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看得见的科普场景,形成产业科普走廊,连续两年开展“园区开放日”主题活动,主动招引高校学生、社区青少年和青年家庭进园区入企业,通过观察学习、沉浸体验等方式直观感受新质生产力。

凝聚青年力量,把科教“送得近”:结合园区首个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设计制作《车规级芯片验证实验室MCU应用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实习》等科普课程,组织青年研发人员、青年企业家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校企协同授课,联合园区企业面向全国高校师生举办智能制造主题研修班,将更多科教资源送到相适配的青少年身边。

2聚焦“进阶”,全链式构筑体系,孵育创新力量

聚焦“海客”IP,构建“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保税区”的全链式梯度孵化体系,成就青年创新创业青春梦想。

“一站式”服务青年人才培育:坚持系统思维,与上海海事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产教融合项目合作,基于不同阶段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毕设双师型带教、工艺实习、参观实践等产教活动。探索依托实验室师资及设备资源,与高校共建“集成电路”等专业,进一步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地的“双向奔赴”。

“一揽子”解决青年创业痛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1.6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推出“党群+人才”双专员服务模式,为青年创业团队提供“一企一策”匹配。举办“海客训练营”,在金融、市场、政策等领域赋能提速,助力青年从一名“背包客”成为一名“创业者”,从“一个共享工位”到“独栋研发楼宇”的成长。

3聚焦“高阶”,全要素配置平台,推动协同发展

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不断提升区域创新力。

以共享的实验平台,支持创新生态。与南麟集成电路联合打造车规级芯片验证实验室,年均芯片测试量可达20万颗,并创新探索设备的“分时共享”功能,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青年创业者、研发人员提供更便利的芯片测试服务,进一步降低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成本。

以开放的应用场景,助力成果转化。基地建有全国首个封闭水域内面向智能无人船实景测试的专业测试场,累计为数十家涉海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产品提供测试服务,让更多青年创新团队的研发成果找到“第一次”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Vol.03

成效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的原则。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通过联动企业党(团)组织,积极发挥青年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组建“海洋创新园科普先锋”青年突击队,提供场景参观实践、载体空间支持等全方位服务,助力青少年到青年人才的全链式发展,实现“引凤来栖”转向“引凤长栖”。

二是紧扣“需求导向”的思路。精准区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差异,为低龄、混龄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发互动型课程,鼓励提问、思考和探究,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面向科研创新领域的在职青年群体,侧重技能提升和产业交流,推动“知识输入”转向“科创输出”。

三是发挥“系统集成”的优势。充分利用共青团在发动、组织、协调、整合多方资源上的长处,通过搭建“园区、校区和社区”以及“园区、企业和青年人才”两个维度的桥梁纽带,进一步发挥各方优势系统集成,推动全龄段人才培育与全链条产业发展的协同并进、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