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人才“先手棋” 上海为卫生健康人才构筑“热带雨林”
发布时间:2023-12-28 报送来源:新华社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根本的优势。27日,由上海市政协办公厅、市委人才办、市教卫工作党委主办的“东方英才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打造上海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言献策,助力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改善健康民生,推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12月27日举办的“东方英才论坛”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参加。

头雁引领,上海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上海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一头牵着民生、一头牵着创新的卫生健康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域两院院士、政协委员、高层次专家人才和人才工作者代表等60余人参加。与会者一致表示,面向未来,上海要紧密围绕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流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卫生健康领域战略人才力量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坚实迈进。

12月27日,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胡文容在“东方英才论坛”上谈厚植人才。

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胡文容表示,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关键是要厚植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12月27日,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为在“东方英才论坛”上谈打大力引育优秀青年人才。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为在论坛上表示,要在卫生健康领域继续聚焦“关键少数”,发挥高端引领作用;锚定“紧缺急需”,助力前沿科技创新;涵养“源头活水”,大力引育优秀青年人才。

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卫生健康人才中,青年正在挑大梁、当主角。“来之前我初步统计了一下,仅我们医院消化内科今年就有9个人得到了上海市相关人才项目,而近5年来共有35个人得到上海组织部、卫建委、申康中心等多部门支持的人才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说,上海对于人才的支持力度和速度令人欣喜,同时也十分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更好地服务居民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也有同感,青年外科医师正在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他举例说,他所在的团队里,儿童病区治疗组长中有多位“80后”,可以独立完成4级肝移植手术,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青年人才,加速促进了医学发展步入快车道和新赛道。

近悦远来,加快形成人才高地整体拼图

如何吸引、培育、留住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阳光雨露”。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上海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放权松绑“18条”,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为了让人才安心“乐业”,上海还努力在“安居”上下功夫,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包括升级优化重点产业领域“条件管理+额度调配”的人才落户政策,研究实施人才安居政策2.0,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安居工程等。

据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介绍,同济大学沪西医学园区融入上海整体发展和普陀区布局建设,成为国际化智慧医学园区,将与德、美、英等国建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医院医疗、科技产业合作融合发展。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看来,一流的医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团队,尤其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瞄准国际化,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二是促进与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三是对人才团队国际化评估体系的优化,使其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胡文容表示,市政协要发挥委员优势、积极作为,为上海构筑人才发展新优势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凝聚共识,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搭建桥梁,为“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建言献策,助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助力各类人才在上海更加安居乐业。

跨界攻关,为上海科创中心添动能

医学,作为科创领域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不断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交叉结合、相互打通,为新发现、新智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无限机遇。

“东方英才论坛”圆桌环节,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域专家为打造上海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言献策。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中医四诊主观数据的客观化,客观数据的信息化,信息数据的智能化,研制了第一代四诊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说,如今,我们正在研究把中医和心理学、人工智能相结合,走两条路:一条是为居民提供可穿戴的中医设备,使中医健康服务能够走进家庭;另一条是希望能够研发一个中医的大型装备,助力原创技术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表示,上海医学资源、研发资源很丰富,为了更好地解决卡脖子问题,建议先全面梳理、再聚力攻关,将令创新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健康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上海要建科创中心、建设亚洲一流医学中心城市,我们正迎来最好的时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肖建如表示,期待有更多与时俱进的配套政策,为新技术“预留”一些发展空间,让人才敢闯、研发敢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