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 | 人才赋能“第一湾”!“农科英才” 激活乡村振兴“新势能”
发布时间:2023-12-12 报送来源: 和润西渡

初心领航“振兴路”

人才赋能“第一湾”

西渡街道联合市农科院

深耕“农科英才”项目

扩充人才“流量”

带动发展“增量”

合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实”景图

01

理念引领  精准选派

把农科英才“引”进来

合作双方突出顶层设计,精准把市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与西渡乡村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通人才使用流动渠道,逐步构建“大党建、大农科”工作格局。

组织联抓“建”机制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蔡友铭

健全完善由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和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派出单位及挂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并就项目运作、人员管理、考核评价等关键内容制定工作细则。下设办公室于街道社区党建办,负责日常推进。

市农科院副院长  史明

市农科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 刘红

市农科院机关党总支书记、组织人事处副处长 单丽丽

市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科技兴农办主任 谢祝捷

市农科院深入街道农村一线,调研第二批“农科英才”项目进展情况,并聚焦农业栽培技术、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项目化集成等重点方向提出改进意见。

市农科院与街道领导带队开展调研走访、关心慰问等活动

供需联动“建”队伍

第二批农科英才入职聘书颁发仪式

街道党工委在统筹涉农事业单位及行政村需求的基础上,设定专业技术岗位。市农科院精准对接、先后选派两批农科英才23名下沉挂职。其中,硕士12人、博士11人。每批挂职期限为1年,并根据现实需要及各方意向,适当延长挂职时间。

第二批农科英才安排表

02

平台引领  精心培养

让农科英才“干”起来

合作双方注重务实求效,突出专业优势,引导农科英才履职尽责、大展身手,切实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调研制度化常态化

农科英才实地调查西渡农业农村工作,并整合市农科院各院所专家团队力量,每周为挂职单位提供至少3次业务指导,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王凯协助发展中心推动水稻种植工作

方军为发展村带来有色米稻种并下田指导种植

白建江指导南渡村水稻种植

农科英才们协助解决特色水稻育种、病虫害杂草防治、农作物植保等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年内,街道辖区共种植水稻9272.2亩,平均亩产589.4公斤,较去年平均每亩增产6%。

合作项目化品牌化

在调研结果基础上,各挂职单位与农科英才共同商定“1+X”合作项目,即“1”个重点项目、“X”个延伸项目,探索形成一批精品项目。

刘春晴指导灯塔村“小三园”建设

 毕玉翠指导金港村老镇河小微实地生态修复项目

章加应指导益民村“乐此不枇”枇杷园项目

部分农产品展示

试点阵地化示范化

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于南渡村城市果园葡萄种植基地、五宅村消“蘑”时光林下菌菇种植园、关港村“笃斯农场”蓝莓采摘示范园等挂牌,便于开展现代农业项目实践、新技术新模式理论教学等。

姜宁培育五宅村消“蘑”时光林下菌菇种植园

高照亮和孙小淋为北新村做优“早樱经济”

安海山指导关港村种植管理蓝莓

南渡村城市果园葡萄种植基地

03

长效引领、精细运作

让农科英才“沉”起来

合作双方持续完善运作机制,拓展实践平台,推动“农科英才”项目开花结果、走向长远。

拓展成长“能量圈”

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专题学习、专项竞赛评比、协商座谈等学习实践活动 ,推动农科英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提升”。

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

“推进乡村农文旅项目品牌化发展”微协商座谈会

实施双带教制,即挂职单位农业条线干部带教农科英才、农科英才带教挂职单位青年干部

放大资源“辐射圈”

延展农科英才、“滨江领客”青春联盟等项目资源,打造更多区校合作、村居联动新模式,引导更多人才走进西渡、融入西渡,加速西渡高质量创新发展。

益民村邀请应技大开展枇杷园清洁活动

北新村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举办乡野自然课堂

五宅村联合闸园居委开展“两长”专题活动

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农科英才”们

将持续在振兴乡村的赛道上

以“实”字托底

 在“干”处发力

助力书写不负韶华的“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