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宝山区与清华大学签订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打造高校人才柔性引进新平台和区域转型发展中的智库建设拉开新的序幕。经过多轮项目征集和需求匹配,6月26日,宝山•清华暑期社会实践入区仪式在宝山区人社局如期举行,少年们心怀理想、扬帆楫舟,“寻宝之旅”由此启程,而宝山与清华的故事还在继续……
进山寻珍宝,笃行践学思
格物穷理,研习精深学问,在工作实践中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本次社会实践共吸引17个高新技术项目和24名来自环境、材料、自动化等院系的博士生参与,涉及数字治理、绿色节能、新材料研究等多个宝山区转型升级中的重点板块,学生和单位双向选择需求、匹配专业方向。经过短暂的工作环境熟悉和项目情况交接,同学们迅速进入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主战场开展研究攻关。在研究过程中大家结合宝山区治理实际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合力破题、高效解题,不仅积极协调沟通、迅速吸收新知识,还主动加班加点、勇于创新研究,项目整体推进顺利、成果斐然,均按时甚至超前高质量完成,部分项目还有专利等衍生成果产出。实践单位也对清华学子们的专业水准和科研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纷纷表达建立长期合作的意向。在“新型脂质体佐剂的工艺开发”项目中,上药康希诺与博士生王雪琪已合作完成部分实验测试,并计划联合申请发明专利;在实践单位走访调研中,国缆检测的项目负责人反馈:“本次研究项目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涉及“人-机”、“机-机”交互,其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始终是一项无法攻克的难题,陈博士归纳参考大量国外文献研究完成部分系统构建,希望未来还能在这方面继续合作。”
调研观发展,游学引新知
运足乾坤,丈量城镇乡野,以专业知识观照社会现实。项目研究工作之余,清华学子也在区人社局的组织发动下进行了多轮次的参观调研和体验学习,深入基层一线、触摸变革前沿。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党史纪念地追寻先辈足迹、记录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不息和青春献礼正当盛时;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罗泾镇海星村、花红村等地看乡村巨变、听发展故事,了解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成果和文明乡风传承建设;游览上海玻璃博物馆和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在创意DIY中体会手工趣味、验证科学奥秘,感受光影变幻间玻璃艺术与生活的碰撞和赛博朋克风机械与后现代主义的交融。此外,为进一步感知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产业转型发展风貌,同学们前往北郊未来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宝钢股份等重点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在宝钢智慧集控中心、历史陈列馆以及产业园区会展厅,零距离观摩全流程智慧制造,深入感受钢铁行业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准和勇担“大国重器”使命的精神力量,亲身体验“工业4.0”时代传统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领略科创宝山的发展实景,感受“北转型”加速度的蓬勃生机。
温情连羁绊,筑梦话未来
以心传心,联结东道之谊,齐聚各方英才开启校地融合新篇章。宝山区以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为清华学子完成实践任务创造良好环境,与同学们建立起了深厚情谊。一是维系同窗之情,在走访宝钢参与座谈会后,博士生刘泽夷和魏彦卓表示收获颇丰:“我们专业非常对口,这次不仅与宝钢中央研究院建立了联系,还有清华的师兄为我们指点迷津,感觉醍醐灌顶,开阔了视野,也明确了未来方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到宝山建设中来!”二是展现东道之谊,实践期间人社局为所有学生提标樱花会员服务,开放体育中心健身场馆和图书馆等设施,指定专人全程负责保障对接24小时服务工作,随时解决学生工作生活上的各类需求,同学们在宾至如归中对上海、对宝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亲切感。三是架起合作之桥,除了项目本身的研究成果外,实践还为区内企业和清华大学在科研合作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实践期间五冶集团不仅与博士生刘泽夷建立了基于某项轴承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完成3项专利撰写,还与清华大学初步达成了共同建立公开数据集的合作意向,并正在筹划新的合作课题,有望真正将产学研转化落到实处。
本次宝山•清华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不仅开辟了宝山区与清华大学开展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的新路径,也对宝山区尝试以高校“智库”引进提升区域科创能级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一直以来,宝山区致力于畅通校企合作、实现校地融合,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十大行动计划为引领,宝山人社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校企供需对接会、“双走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见习等,不断探索校企地间人才输送培育、成果落地转化新模式。未来,宝山区将继续构建校企地间的常态化信息反馈和交流互访机制,推动“育人”、“用才”协同共赢,实现区校共育领军人才和产学研用孵化转换,为“科创宝山”按下创新发展的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