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的研发中心大厦,超高层可实验室研发办公楼,鳞次栉比的独栋研发总部…….最新正式开工的张江水泥厂项目超乎你能想象,在最IN地段的摩登大楼里,闪亮的主角不是林林总总的商品甚或奢侈品,而是实验室、科学家、科创者。如此大手笔的腾挪换角,只为科技创新的大手笔,这在张江不是第一次,而是第N次。自从31年前的今天,“张江”二字跳脱出地图上的一个小黑点,它就被深深植入了“科学基因”。
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张江科学城,“张江”二字,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创业者、跨国公司发研发总部心向往之的创新圣地。今年上半年,张江科学城规上工业总产值1840.49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市的近十分之一。
从“0"到“1”
“首创之地”汇聚张江
浦东腹地,一片盛产红菱与荸荠的阡陌农田深处,“科学”悄然扎根。瞄准“建设成为科研、教学和高新技术产业集合的高科技园区”,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各项建设白手起家。
拓荒之旅,每一步都是泥泞与汗水,更是探索与创新。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张江实行政府授权、开发公司统一负责的管理模式,采用“空转启动、滚动开发”的土地开发模式——1996年,“张江高科”上市,为园区开发增加资本动能。到1999年底,张江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道路长度16千米,供热、供电、光纤通信等配套设施全面建成。首家外资企业(罗氏制药)、首家研发机构(上海新药研发中心)、首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首个科技孵化器——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基地,首个公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药物制剂技术服务平台……最初十年,数不清的“首创”在这里诞生。
2000年1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成立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实施“聚焦张江”战略。“聚焦张江”的第一个十年,张江科研经费投入增加了十余倍,布局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了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129家研发机构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校区),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GPRS基带处理芯片、第一个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等首创产品。
到2010年,张江已建立18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集聚7千余家企业,累计吸引外资217亿美元,园区工业总产值608亿元,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交融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小”到“大”
向科学前沿进军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张江从地理上的浦东“小张江”拓展到战略上、品牌上的上海“大张江”。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张江示范区的核心园,在张江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了领头羊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伴随上海创新发展,拉开了崭新篇章。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平台的叠加效应,张江高科技园区率先实施“双自联动”的先行先试举措,突破阻碍创新的束缚;借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放运行的大科学“引力波”,张江开始向科学前沿挺进。从“产业”、“科技”到向“科学”进军,张江的科学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大科学设施已建成向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机构正扎根壮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自由探索。2017年,市政府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开始从“园”向“城”转变,增加了更多城市功能,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等生活配套加速建设,人气、烟火气越来越旺。2018年,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机构职能整合,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2021年,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科学城扩区提质,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新的宏伟蓝图必将引领张江昂首迈向新时代。截至2023年5月,张江科学城从业人员约50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0万人,青年人才占80%,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占上海约50%,枝繁叶茂、蓬勃涌动的人才队伍铸就了张江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成就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酝酿“核爆点”
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
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项目完成结构封顶,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如今,张江正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国际都市示范区,努力把张江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今年1到6月份,张江科学城经营总收入5575.07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额193.73亿元,同比增长26.2%。今年6月,2023年张江科学城专项发展资金政策申报指南正式发布。目前,张江科学城正在全力推动第四轮“五个一批”项目,张江水泥厂城市更新、传奇广场城市更新、翌圣生物、轨道13号线东延伸等项目已经开工。
到2025年,上海将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为此,张江科学城深入开展孵化器调研,做好标杆孵化器的推荐以及引导建设,并积极推动巢生孵化器落地张江。为了进一步加速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张江科学城还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布局研发载体93家,通过“拨投结合”累计组织实施64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建立由研发团队控股的研究所混合所有制。同时,在张江在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已有11家白名单企业纳入试点,共完成13批次特殊物品入境审核。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在这条不平凡的创业路上, 31年来张江以科技创新为己任,变阡陌农田为科学沃土,科技创新,聚焦张江,已经成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创新的一个品牌。站在新的起点,张江科学城拥有浦东引领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科创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第一动力的引擎打造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