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地发展,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地向基础研究前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7月24日,为期三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顶尖科学家围绕“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共谋创新、共话合作。上海市副市长刘多,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
强调应用,更要推动数学基础发展
世界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要打造成基础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的世界重镇。
丘成桐说,当今科学研究越来越交叉和互利,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能与很多其他学科实现交叉。过去,数学与物理学有过很多密切的交叉和交流,并持续在凝聚物理等领域加速合作;今天,生物、医学等更多的学科,开始与数学有了“亲密接触”,如对于有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将有力推动生物和医学的研究,而数学家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此外,近些年再次兴起的人工智能对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大有裨益,但其基本原理还有待数学家深入研究,“如果能弄清原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将大得多”。
丘成桐指出,打造数学研究重镇,不能只盯着数学的应用领域,更要推动数学本身的基础研究。“没有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的强势,应用是做不出来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两个学科都很强,才能做成交叉。”他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为例,“在雁栖湖(研究院),25%的人进行基础研究,75%的人进行应用研究。做应用研究的项目,一半可以用在产业中,目前好几个项目可以进入公司化阶段。从基础研究到上市公司,我们不要缺少任何一块内容。”
对于上海的基础研究,丘成桐认为,长三角既有数学研究的历史沉淀,也有如今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应该吸引来自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学生和学者,来沪求学和做学问。“基础研究关键是人才的引入,有些重要数学研究都是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房间里开始,一步步成为世界级成果。”丘成桐说,上海要积极打造适合做学问的环境,让学者可以发挥所长,能发展出自己的学问。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让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留在上海
金力在主持大会报告时表示,此次论坛探讨基础数学前沿创新思想和正在发生的科技趋势,探讨如何推动相关领域应用发展、让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留在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深国际学者对上海的了解,使上海成为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和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
他表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我国数学领域与世界接轨比较早,已由跟踪进入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数学科学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加强统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我国如何在数学领域面向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面向未来10-20年,如何引领我国数学发展,开展前瞻性布局?他希望能通过本次论坛,回答好这些问题,推动上海在基础数学领域前沿创新水平,同时扩大公众对基础数学科学研究重要价值的了解,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上海持续发力基础研究的环境营造
围绕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近年来也正如丘成桐建议的一样,不断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环境。
在推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发展上,上海集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完成高质量入轨运行。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加快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汇聚和培育顶尖的人才。
与此同时,上海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选题机制、支持方式和评价管理体系,给予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并在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分人才类项目中率先实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