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25 报送来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3年7月7日,以“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在上海杨浦滨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与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共同承办。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霖霖,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协调处处长单滨,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等出席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部门助理总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Gabriela Ramos)视频致辞。

此次论坛旨在应对智能技术发展潜在的伦理、法律和治理风险与挑战,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超前探索智能社会的运行模式、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造福智能社会人类美好生活。

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既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建构城市数字治理生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济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社会治理、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多学科融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有力支撑了国家和上海数字化转型战略高质量落地。

叶霖霖在致辞中表示,高效推动一流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教育工作者先行,走在数字化前列,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标准、伦理和法律的研究,共同为智能美好社会保驾护航。上海市教委将持续支持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共建,期待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为探索基础理论、培育综合人才、建构良好的数字治理生态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单滨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校协同共建基地,杨浦区与同济大学通过聚合多主体参与,整合多学科力量,在政校联动、实验推进、技术应用、宣传引导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今后加强协同联动、完善基地工作格局,坚持靶向发力、提升惠民惠企力度,强化宣传效果、营造驰而不息氛围,为推动智能社会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尼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首批,也是唯一由政校联合申报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杨浦和同济大学在开展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促进技术落地、打造智能治理样板等领域深入探索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效。未来将着力促进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贯通、规范与发展进一步统一、点上和面上进一步结合,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更多上海示范、全国模板。

加布里埃拉•拉莫斯(Gabriela Ramos)在致辞中表示,为了平衡人工智能的利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第一份全球准则性文书《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建议》,并呼吁政府各部门共同用好完善程度评估方法论和伦理影响评估等法律工具,推动人工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美好生活。

论坛发布与揭牌环节由同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徐钢主持。由同济大学团队编制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伦理规范操作指引》《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框架(1.0)》,以及同济大学和百度团队共同研究编制的《面向新商业模式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法律责任白皮书》等研究成果在论坛上首次发布,上海市杨浦区在智能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论坛上展示。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杜严勇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伦理规范操作指引》,该指引旨在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国际通用的伦理准则,为中国AI企业提供一份适用的AI大模型伦理规范操作指引,主要内容包括AI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的伦理原则和对AI大模型技术开发的具体要求,并呼吁开发者和用户共同参与到AI伦理的发展中来,共同推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的和谐统一。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施骞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框架(1.0)》。评估框架在归纳总结AIGC风险事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每个风险事件所代表的风险因素进行定义与归纳总结,形成AIGC风险清单。对照AIGC作品生成流程图,分析研究每个节点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构建形成AIGC风险评估分析框架。

百度公司副总裁吴梦漪、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吉栋共同介绍了《面向新商业模式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法律责任白皮书》。该白皮书主要研究了自动驾驶致害民事归责的影响因素,考察了域外国家自动驾驶致害的民事责任分配规则,进而回应了我国自动驾驶致害的责任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随后,上海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李荣介绍了杨浦区智能社会建设成果。她表示,杨浦区在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构建了四个“新”,一是构建了政校联动的新模式;二是探索了社会实验的新方向;三是开拓了技术落地的新空间;四是打造了智能治理的新样板。

论坛上,“人工智能合规服务中心”揭牌成立。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和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共同为中心揭牌。中心的成立旨在发挥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区校协同优势,协助企业在人工智能设计、研发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主动融入伦理规范、开展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蒋惠岭主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组长苏竣,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凯,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四位重量级嘉宾分别作了报告。

郭毅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到了挑战创造力的时刻,今天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已成为现实。对此,许多基本问题,诸如“什么是知识”“机器生成的内容算什么”“什么是学习”“老师该教什么”等必须要重新回答。而之前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许多批判也未必能成立。他表示,人工智能治理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知识世界的新秩序,而其困难在于“进化的反向性”。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是让机器学习人性。治理要和计算机科学家一起合作,让人懂机器,让机器懂人,让机器和人同理共情,我们的治理才会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苏竣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推动基于社会实验的智能社会治理,构建人文智能社会》。他指出,人类正在迈向智能社会,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三个基本运行机制重塑形成了挑战,一是知识生产、传承、校验,二是社会信任,三是权威生成。面对智能技术的挑战,我们应当保持方法论上的正确性,坚持审慎、自信和积极的基本态度。智能社会治理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风险。我们需要通过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为后代构建一个人文的智能社会。

陆凯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美国的人工智能治理》。他指出,由于联邦政府的权力限制以及政治情况,美国未来制定全国性的人工智能法的可能性较小。政府各部门主要采取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的社会活动的具体行为按现有各部门管理职责范围进行管理。法院对美国人工智能的治理比较有影响。美国对人工智能治理大多来自非政府组织。国会或白宫出台的一些法案主要是软法而不是硬法,这些新政策创造了一种新环境和新文化,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并出台各自不同的管理办法。未来,美国和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有很多对话与合作的机会。

陈启军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城市数字孪生牵引城市数字化转型》。他指出,“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深入思考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对此,要以破除数据孤岛、变革服务范式以及构建安全韧性的平台三方面为载体为上海数字化转型提供引力,通过城市数字孪生牵引城市数字化转型。

圆桌对话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李仁涵担任主持嘉宾,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智能视觉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姜育刚,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上海市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肖菁等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的主题,从各自学科和工作实际出发发表见解,为智能社会治理建言献策。通过跨界对话,交叉碰撞,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的真知灼见,贡献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

闭幕式上,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是一次由同济大学和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规格的国际论坛,各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并发布了多个专题研究成果,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杨浦区将与同济大学协同,进一步超前探索智能社会治理机制,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