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深呼吸一口。上海的空气很不一样。轻一些、薄一些,比北方潮湿些,也带着海边的新鲜。但要分辨到底是哪里不一样,杜晨薇说不上来。毕竟,这是到她到达这座城市的第一天。这个日期,她记得清楚:2004年8月30日。杜晨薇的父母,两位优秀的山西青年教师,作为引进人才来奉贤入职落户。这也意味着,杜晨薇随之告别熟悉的老家,到东海之滨开启少年时代后半场。
大同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也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坐拥云冈石窟、华严寺和悬空寺等文化古迹,历史悠久。来自云中的这一个三口之家,就这样跨越大半个中国,在长三角州东南端,扎下根来。
这一年,杜晨薇11岁。这个有着圆圆的脸和大眼睛的女孩,在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就去古华中学报到。功课没什么问题,新朋友也很快交到,但女孩心里多少有点落差:久闻大上海声名远播,听起来应该是繁华异常的,可奉贤却静谧如世外桃源。每每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杜晨薇走在安静的小尺度的街道上,环望四周环境,心里有点失望:这儿并不比大同更热闹。但这初来乍到的一家,对未来的生活保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这方土地的名字。相传,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言偃,晚年回到家乡江南传道讲学,其最后一站即为奉贤古地,这是奉贤名字的来历。也在冥冥之中展示了,此地对文化人的拥戴。
三年后,杜晨薇考入奉贤中学。这所创办于1914年的名校,当时刚搬到新址不久。校舍东面,是一个公交车站。每逢周末放学,住宿一周的孩子们都在这里等车好回家。在杜晨薇的记忆里,从车站再往远处看,是一片矮矮的厂房。厂房的外侧,荒荒一片,再无高楼。学校东面是金汇港,金汇港北接浦江第一湾,往南直通入杭州湾。对每周两点一线的高中生们来说,这里就像是宇宙的边界。
但这里并不是真的是大城市的边缘,而是一份尚在孕育中的未来。就好像高三不是求学生涯的终结,莘莘学子在埋头苦学中,预备破茧成蝶。
2010年,杜晨薇金榜题名,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离开与父母朝夕相伴的小家,杜晨薇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也是从2010年开始,每年从京返沪,杜晨薇都会觉得那在中学时代非常熟悉的“宇宙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不断往外拓。她在长大,养育她的这座城市也在长大。
奉贤中学南面,地铁5号线南端终点站“奉贤新城”站开始建设,原先中学北面,占地2.53平方公里、上海湖面面积第三大的人工湖“上海之鱼”风景区蔚然成型。这一由迪拜“棕榈岛”主创设计师拉瑞·奚伯斯设计,以大地雕塑的手法,开凿形成金鱼造型的人工湖,位于奉贤区奉贤新城的核心位置,以此为中心,一个作为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城之一的新城,一个被规划成为上海南部滨江沿海发展走廊上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生态禀赋的节点城市,就在一个年轻的新奉贤人的注视下展开画卷。
在北大求学6年,杜晨薇慢慢确立自己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而她的第二故乡奉贤,也已经定位明晰:要打造“独立、无边界、遇见未见”的奉贤新城。回到上海,杜晨薇考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成为一名记者,她褪下学生时代的青涩,以一名观察者、报道者、记录者的身份,重新看待父母为她选择的新家。
2015年,东方美谷的概念横空出世。奉贤吸引欧莱雅、资生堂等世界巨头来安营扎寨,化妆品总的产业规模做到了500亿元以上;还让许多小众国潮化妆品牌在奉贤的每一寸土地上发芽开花,不断创造国人自己的时尚标杆。2018年,奉贤新城站投入运营。“上海之鱼”正式落成。今天站在奉贤街头,许多流量经济下的直播网红在这里打卡取景,也随处可见扛着箱子、货物的年轻电商从业者。数十年间,奉贤变靓丽了,变时尚了,变得更有活力了。
作为记者,她走进田间地头,采访因为网络而拥有新生产生活方式的阿姨;走进东方美谷,感受新产业的蓬勃之力;也重新走在少年时代和同学们漫步过的奉贤街头,将之置于历史的纵轴中去观察,有了全新的感触:沿奉柘公路由东往西行驶,在道路左侧,一条忽高忽低的石壁绵延一道。初见的人都觉得奇怪,怎么路旁还要砌道墙出来。当地人却不免开怀一笑,提醒你别小看那墙。那是清朝雍正年间修造的海防工程——华亭东石塘,曾让当地百姓免于水患。沧海桑田,如今奉贤的海岸线已南移5公里,石壁外,再听不到惊涛骇浪,而奉贤人,也早已摒弃先民赖以为生的渔盐业,造起了一座雄壮绚丽的现代化都市。可正如那座石壁坚韧挺拔,有那么一股劲头,也镌刻在了奉贤人骨子里。
100年前,面对危难中的中国,这里的人们,写下“死得其所,虽死犹生”的壮烈;40年前,又是奉贤人,全民出动挖通了南上海的黄金水道金汇港;今天,还是奉贤人,建起全域东方美谷,让村居民共享经济社会红利……不论何时,在奉贤这片土地上,奋斗不止,追梦不息。
工作6年,她迅速成长为解放日报社的首席记者,深耕时政报道一线,连续多次报道全国两会、上海两会,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并担任静安区团区委副书记和奉贤区政协委员、奉贤区青联副主席,先后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奉贤区第三届滨海青年英才。
在奉贤。杜晨薇也完成了另一件人生大事:她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丈夫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也是小杜在古华中学的同级同学。他们是各自班级的班长,在年级活动中,打了第一个照面。
一切伏笔原来在2004年8月30日就埋下了。那天,11岁的山西大同姑娘杜晨薇随父母来到奉贤。当她呼吸第一口空气的时候,感到新鲜,也感到兴奋。第二天,她就去古华中学报到了。在这里,人生的课堂,为这位新奉贤人埋下了通向未来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