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超1.4万件,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科学会堂开幕
发布时间:2023-04-18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作为全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类赛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始终走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前沿,涌现了一批在新兴交叉学科、科技热点问题领域的新想法、新创意,为科技人才的育才、选才、引才提供了支持平台,在实践中发现和凝聚了一批热爱科技创新的青少年。

4月15日,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科学会堂开幕。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市科委副主任陆敏等主办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

01

参赛作品超1.4万件

科技是国之利器,青少年是科学的希望。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坚定拓展和开放的大格局,为青少年体验科学之美、创新之妙搭建起广阔的舞台。自2015年起,大赛向所有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开放报名通道,此后报名人数大幅度递增。第38届大赛继续放开名额限制,鼓励青少年通过参与科技类赛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坚持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未来公民。

今年大赛分为竞赛板块和展示板块。竞赛部分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展示板块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意、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优秀组织单位评选。

自今年1月3日起开始申报,至2月9日截止,大赛共收到全市参赛师生和单位提交的14205份申报材料,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板块11346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板块58项、青少年科技创意板块2533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板块92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板块160幅、优秀组织单位评选板块16家。

经大赛评委会“一核六审”层层选拔,有700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30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30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92幅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和16家优秀组织单位入围终审问辩。入围终审问辩的师生将向专家和公众面对面介绍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诠释“创新、体验、成长”的大赛精神。大赛最终将择优评选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25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15项,参加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02

重点考察学生科研潜质和创新素养

为确保公平公正,根据全国大赛的要求和规则,今年大赛设立了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评审监督委员会,实行一核六审制,分别为“学校(单位)核准、资格审查、网上预审、原创核审、学术评审、在线复审、专家议审”。大赛明确立德树人要求,从评价项目逐渐转向对“人”的评价,评审重点考察参赛学生的科研潜质和创新素养。进入终审问辩的项目统一提交补充材料,以供评委在线预览,提前了解。

大赛所有板块继续实行全环节(申报、测评、查新、审核、评审)信息化管理。通过应用大数据,精确管理每一位参赛者的信息,确保所有资料真实有效,有据可查。此外,大赛特设专题页面,实时更新动态,内容涵盖大赛介绍、板块设置、文件通知和新闻报道等,方便参赛师生及公众快速获取大赛相关信息。

作为大赛奖励的板块之一,此次大赛又有8家单位首次设立专项奖,使得专项奖设奖单位达71家、数量达到802个。此举充分体现了各主承办单位和部门、高校、中学、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心与参与。据悉,为规范有序地开展专项奖各项工作,大赛组委会借鉴国际及全国大赛的管理方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修订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专项奖管理。对专项奖的申请、受理、评选和发放进行严格的监督,坚持设奖单位的评选独立性,维护获奖者的成果,并继续实行公开授奖。

在当天举办的“科创筑梦·共育英才”2023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作了题为《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培养》的主旨报告。在演讲中,褚君浩分享了在物理和数字化领域的科学突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科学家的积极贡献,鼓励广大青少年要积极汲取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修炼内在能力和素质,把学习和国家科学事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等特邀嘉宾从大学、中学、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角度,就如何推进科学家精神落地中小学校、如何进行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整合、如何做好“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及科技辅导员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绿化市容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创办、团市委、市妇联、中福会、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普基金会等15家单位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