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加强基础研究,4位院士、5名专家提了这些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09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3月7日下午,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组织召开推进上海市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邀请了褚君浩、韩斌、王建宇、赵振堂、李洪林、王平、陈玲玲、彭慧胜、付世晓等9位院士、专家,就如何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统揽基础研究发展全局,大家备受鼓舞,也感觉使命重大。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主持座谈会。

褚君浩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智能化趋势显著,科学技术呈现出三大规律: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科学与技术的交叉推进;基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逐渐缩短,提升技术能力的关键在基础研究。

韩斌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要加强对一流基础研究机构的建设,给予机构式稳定支持,充分发挥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使上海成为吸引基础研究人才的国际化大都市。

王建宇

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益紧密。目前的基础研究眼界要更开阔一些,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开展波澜壮阔的大型实验,支撑高水平基础研究。同时,加大青年人才引进资助力度。

赵振堂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设施互相具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大科学研究是基础研究重要的着力点,基础研究不仅是“从0到1”,还可以是“从1到10”,要依托大设施建设一个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开放生态。

李洪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要注重基础学科和学科群建设,支撑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重点关注基础研究中的“硬”“软”条件,如大科学装置、科学仪器、专业软件、数据库等。

王平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并行发展,应用过程给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科技和新方向,能够有力拉动基础研究发展。要用好政策工具和资本作用,加强市场导向基础研究。

陈玲玲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RNA从机制发现到应用的故事启示我们,“从0到10”的全过程创新需要经历不同环节,要采用自由探索、跨学科组织、应用牵引等不同方式推进。面向生命健康领域的战略需求,要加强科学家参与的基础研究顶层设计。

彭慧胜

复旦大学教授

基础研究归根到底是“人”,要开展一流的基础研究,必须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热情、胆子特别大、富有想象力。要通过“伯乐”发现人才,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付世晓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要充分发挥上海海洋要素集聚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自主基础软件研发,推动海洋科研,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徐枫作总结讲话,她强调,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重大突破层出不穷。要抓住科研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不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强化对未知领域的前沿探索。此外,要从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凝炼科学问题。市科技两委要自觉把行动调整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为上海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做出更大贡献。

骆大进提出,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市委常委会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发展方针。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及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项目、基地、人才等方面进行一体化配置,不断优化基础研究的发展机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