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作为组织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浦东将着力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当前世界的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了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充满风险与挑战,更需要构建和培育组织韧性。乌卡(VUCA)时代,人才是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的第一资源,系统谋划、前瞻布局尤为重要。12月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的“2022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学术分论坛——“VUCA时代构建组织韧性”成功举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杜道明(Turpin, Dominique V.)发表开场致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院长、市场营销学特聘教授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DBA课程学术主任、会计学终身荣誉教授黄钰昌分别围绕“VUCA时代数智赋能,打造浦东聚才汇智‘新高地’”“全球人才培养:从乌卡VUCA到冷静CALM”“数智化下科创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政策赋能”发表主题演讲。







龚焱教授认为,在新时代要对什么是人才进行重新定义。工业化时代,创新人才是指在某个领域深度耕耘的开拓性人才。而数字化时代,由于知识的飞速迭代,结构化知识和经验贬值,我们需要面临如何重新更新经验和组织内部的创造力和学习力。因此,我们要同时掌握两种能力:快速学习和快速遗忘。新的人才观应该增加两个新的维度:其一,对技术和信息的敏感度和开放度;其二,链接的能力。由于经验不断迭代,需要对外部的技术和信息更积极地链接,这种链接才会产生新的物种和机会。他认为,新一代人才要培养的三个重要能力分别是:灵感、敏感和美感。
黄佳提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他认为如何改造人才架构以和长期战略匹配是企业经营者要应对的挑战。通过企业自身的经验总结,他发现大机构会面临无法激发创造力的问题,可以通过模糊企业的边界,激发商业的创造性;此外,数字化时代下,人才物理空间的边界也在模糊,人才政策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匹配是一个新的问题。他认为,将来企业组织的变革会是以人为中心的持续转型。
中欧EMBA校友、普华永道上海首席合伙人黄佳
刘樱董事长以张江科学城为例,从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留三方面梳理了张江人才政策的落地实践。她认为,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张江不断增强的产业集聚度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的培养上,张江不断打造联合政、企、校的创新人才项目,使政府、产业和科研资源形成合力,对未来集聚性产业提前做好人才布局。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樱
陈少晦教授认为,从资本时代、知本时代,再到今天的人本时代,对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锻造“组织韧性”,即在应对各种不确定变化和破坏性干扰的环境中企业需具备的灵活性、开拓性和跨界性。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战略机制、产品和服务形式的转变,各项运营管理机制、工作流程方面的弹性化和灵活度。具体到职场文化的营建中,企业也能承接时代对组织韧性的要求,对员工身心灵的健康等内在需求在工作体验中加以回应和关爱,更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实践如何让韧性文化在员工的职业素养、工作行为、沟通互动等职场文化的方方面面得以自然展现。
陈少晦教授
李秀娟教授作最后总结,她认为企业韧性有三重境界,第一是复原力;第二是保持对长远目标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抗逆力;第三是在创伤后成长,以正面积极的、成长和学习型的心态去面对挫折、打击、失败和痛苦,再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个人和组织。
李秀娟教授
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中欧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区域发展、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的应时之举、有力之举和创新之举。中欧将继续与时偕行,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浦东引领区建设,为人才、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