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从2019年3833亿元升至2021年7617亿元,实现翻番。2017至2021年,上海共有15个创新药获批上市,440个III类医疗器械首次获得注册证,48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11月14日-18日,以“共济未来 万物‘升’长”为主题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即将拉开帷幕。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重镇,浦东“创新药”成果丰硕。在本届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浦东将推出一系列重磅活动、产业政策、新锐人物和平台载体,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共享发展机遇。
从召开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产业周汇聚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上千名嘉宾参会,包括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蒋华良、董晨等近20位国内外院士,以及罗氏集团、波士顿科学、百济神州、默沙东等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投资人和医务工作者;参加开幕活动的企业机构包括国内外知名药企20家,头部投资金融机构15家,顶尖科研院所37家。
产业周由1场高规格的开幕活动,近40场高层级的同期活动组成,设置5大“主题矩阵”,分别是引领突破、数智发展、转化融合、生态支持、人才汇聚,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产品链不同角度,贯穿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全面展现生物医药产业全景。
上海今年已新增获批4个Ⅰ类国产创新药,3个出自浦东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举办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办会、办论坛,还为了打造一个重要的平台,让龙头企业、顶尖的科学家、投资机构等国内外的产业生态的共同参与者,能够汇聚在一起交流技术、交流创意、交流产品发展方向。
截至目前,上海今年已新增获批4个Ⅰ类国产创新药,包括璎黎药业(抗癌新药)林普利塞、复宏汉霖的(抗癌新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乐普生物的(抗癌新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华领医药全新机制的(糖尿病治疗)原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其中璎黎药业、复宏汉霖、华领医药为浦东企业。
在医疗器械领域,上海有6个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分别是:微创心脉的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安翰医疗的消化道振动胶囊系统、联影智能的颅内出血CT影像辅助分诊软件、联影医疗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艾普强的质子治疗系统,实现多个“全球/全国首创”。
今年以来,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累计达到26家,涉及创新药研发、CXO、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并创造了多项“第一”。
如,细胞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超级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医疗器械第五套标准第一股微电生理、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等。值得关注的是,联影医疗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500亿,成为2022年科创板最大IPO。同时,近两年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PE/VC总融资规模达549亿元,全国占比超1/4,位居全国首位。
据悉,本届产业周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设置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四大环节的主题论坛,深入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赛道。此前,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推出了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等7个特色产业园区。特别是生命蓝湾近两年集聚了全市40%的生物医药项目。去年生物医药产业周上签约的86个重点项目,加快在这些优质载体空间上落地,实现了“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浦东一系列产业成果与政策重磅发布
2022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主论坛暨开幕式将于11月15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将以“聚势而立·链接全球”为主题,力争构建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展望创新生物医药与医疗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
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介绍,2022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主论坛将集中展示发布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决策咨询、规划引领、国际合作、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产医融合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布局安排。
主要包括,一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发布;与德国医谷、新加坡科技局等6家构建 “张江生物医药开放创新全球战略合作平台”;发布体现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力的“张江生命健康产业10大年度新锐人物”与“年度10大新锐企业”;布局新赛道,发布《浦东新区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强化产医融合,《浦东新区产医融合促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政策发布。
此外,了解到,由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2年第三届外高桥医药健康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1月16日、18日举行。外高桥医药健康合作论坛自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本届高峰论坛聚焦进口医疗器械国内生产、细胞及免疫治疗等业内热点,将公布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国际医疗器械智造基地建设方案,“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转化联盟”揭牌,以及重大项目启动等活动。
上海布局细胞治疗新赛道,
浦东已有先发优势
细胞治疗是各国竞相布局的“新赛道”。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昨天正式发布实施,明确了上海建设细胞治疗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新高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线图。此外,上海市浦东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服务站即将揭牌运行,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市人类遗传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了解到,作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细胞治疗产业集聚区之一,上海已有出自浦东的2款免疫细胞治疗药品上市。聚焦创新策源能力和临床研究转化,上海将建设市级及以上细胞治疗创新基地和平台,并在国内首次提出探索“前院后工厂”产业发展新模式。据悉,上海目前备案成功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一;陈赛娟院士牵头开展的相关研究已开发3项临床新技术,并取得应用资格。
聚焦产业发展能级和政策改革突破,上海将打造“一核多点”的细胞治疗产业特色集聚区。对在上海注册的企业、获得上市许可并在上海转化的细胞治疗产品,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细胞治疗产品制备模块,建成后将达到细胞治疗产品超1000人份/年的产能。
浦东的细胞治疗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企业数量最多、管线最丰、链条最全、进展最快的良好态势。作为上海细胞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园集聚细胞相关上下游企业80余家,细胞全产业雏形已在这里呈现。
其中,星奕昂生物是浦东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性领军企业,致力于CAR-NK技术研究,未来有望实现iPSC-CAR-NK通用型量产化现货免疫细胞产品的开发。相比目前的CAR-T治疗药品,CAR-NK是更前沿、更具创新性的细胞治疗理念。星奕昂创始人王立群曾推动奕凯达成功上市。
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元生物专注于新型载体递送技术攻关,其慢病毒载体平台开发能力已得到全球行业内认可。伴随细胞治疗的商业化,这一关键技术是相关产品大规模生产的难点。
2022年正式登陆科创板的奥浦迈生物,致力于培养基研发和生产国产化。培养基是生物制药核心原辅料,相关产业化制备技术是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对于实现细胞治疗生产核心装备与材料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未来,浦东将加速形成“底层技术+源头创新+产业基石”的细胞治疗发展体系,建设技术、规模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与基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