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而立张江,时代赋予其科创使命
发布时间:2022-09-28 报送来源:你好张江

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掠过浦江东岸的滩涂,滚滚的黄浦江水东流入海, 内外循环互通,这里孕育出一片科技创新集聚的热土。

自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到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焦张江”,到如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强势崛起,张江科学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演绎了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科技自立自强盛大篇章,勾勒了未来继续描摹盛景、振翅远翔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章:奠基、飞跃、蝶变,张江三次时代跨越

从一片荒芜的田野阡陌,到人才涌动的科学之城,张江奇迹从何而来?从“高科技、产业化”战略下的开拓奋进,到“科教兴国”战略下的跨越发展,再到“自主创新”战略下的自立自强,张江科学城的崛起是时势造就的机遇窗口,更是从中央到上海市的决策者们于时代变革浪潮中激流勇进的必然选择。

起步发轫:为浦东开发开放融入科创元素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盛大帷幕正式拉开。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99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决定启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同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开启了张江开拓奋进的奠基时期。

回望成立之初,位于浦东腹地的张江还是一片盛产红菱与荸荠的阡陌农田,各项建设白手起家。面对重重困难,张江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勇挑重担,开拓奋进,集中力量开发建设。

园区首家外资企业(罗氏制药)、首家研发机构(上海新药研发中心)、首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陆续落户张江;浦东软件园启动建设,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等未来的文创领域龙头企业在张江创业……开园以来,张江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起步,在国家和上海市的支持下,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在张江集聚,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飞跃起跳:“海派”创新为“硬核”产业奠基

历史的脚步来到1999年,这一年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聚焦张江”战略,作为面向21世纪的重大举措。

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正值世纪之交,恰逢国内产业升级和国际产业全球化的双重需求,两年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为张江走向国际舞台积聚了更为磅礴的动能。

张江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奋力打造‘张江’品牌” 。

我国第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GPRS基带处理芯片、第一个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等首创产品,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129家研发机构……“聚焦张江”十年来,张江科创成果不断刷新,科研经费投入增加了十余倍。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集成电路领域,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落户张江为契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快速集聚,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能力迈上新台阶;

在生物医药领域,成立了全国首家新药孵化中心,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企业,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网络重要组成部分;

在软件信息领域,随着浦东软件园的建成启用,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和研究中心入驻张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软件产业出口基地之一。

上海第一家专业技术孵化机构,61家公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基金、风投、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路径结合的融资服务……“聚焦张江”十年来,张江围绕孵化创业,加快专业化布局。

市区两级授权张江121项审批事项,开企业直接登记制先河,率先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等政策试点……“聚焦张江”十年来,张江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活力。

为加快园区开发进程,张江搭建了开放型、多元化投资平台,各项建设齐头并进,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土地面积、建成道路相比聚焦前分别增长了115倍、8倍和4.7倍,建成了技术创新区、浦东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区、微电子产业区、科研教育区、张江中区、银行卡园、医疗器械园等产业园区。

崭新篇章:与国家战略、上海科创全面接轨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要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域”。张江从地理上的浦东“小张江”拓展到战略上、品牌上的上海“大张江” 。

张江科学城作为张江示范区的核心园在张江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了领头羊的辐射带动作用。改革上,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平台的叠加效应,张江率先实施“双自联动” 的先行先试举措,突破阻碍创新的束缚;创新上,张江在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坚的同时,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放运行为标志,开始向科学前沿挺进。

截至2021年底,张江科学城从业人员约50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万人,青年人才占80%,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占上海约50%,枝繁叶茂、蓬勃涌动的人才队伍铸就了张江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成就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2021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科学城扩区提质,面积扩大到约220平方公里,新的宏伟蓝图必将引领张江昂首迈向新时代。

第二篇章:开拓、创新、奋进·三十年崛起一座科学城

绘就“国际一流科学城”宏伟蓝图!而立之年的“张江韧劲”从何而来?30年来,张江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上海建设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目标,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从默默无闻的郊区小镇,茁壮成长为今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崛起一座象征着开拓、创新、奋进的图腾之城。

改革引领成就治理体系创新的开拓之城

从“张江速度”到“张江引力”,张江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大胆试、大胆闯出来的。30年来,张江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制度创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了一套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制度体系。

2020年5月,《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例科技创新地方立法,条例中设独立章节,明确“聚焦张江”,推动张江科学城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高新区联动发展,为张江科学城改革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

率先践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颁发了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率先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外国毕业生就业等政策……依靠上海敢于改革的担当魄力,张江逐步打造起政策层面的制度创新优势。依托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形成了“1+1+X”政策创新体系,发布了 “张江科学城十四五创新发展20条”,引领核心技术新突破、发展产业新集群。

推动国家药品审评长三角分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新药、器械审评沟通做到零距离。

建设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审査时间从3年缩短到3个月。

建设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物品通关时间从2-3个工作日缩短到6-10小时。推动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

承接市、区两级下放的121项审批事权,推动实现“张江事、张江办结”。这些举措依靠上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从机制层面探索张江高效运行模式,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张江速度”。

自立自强打造策源能力卓越的创新之城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加快集聚、原创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30年来,张江科学城的科学特征日益明显。打造策源能力卓越的创新之城,也正是而立张江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科技园区”到“科学城”,张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加速集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持续增加——

上海光源开放运行13年以来,开放共享率居全国首位,国内外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和蛋白质研究设施创造了众多科学新发现和重大产业创新成果。光源二期首批线站已投入试运行,将进一步扩充用户接待能力。

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并创下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实现“水窗”波段全覆盖,标志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快建设。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已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将成为光子领域国际科研的关键链接枢纽。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已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放眼张江,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的推动下,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加速集聚。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扎根张江。张江药物实验室、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专业实验室稳步推进。上海药物所、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加速在张江布局科研力量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加快发展。

坚持不断厚植创新策源力,原创性科技成果正在张江持续涌现,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日益提升。重大战略科技任务有力实施,C919飞上蓝天,ARJ21飞机实现商业运营,"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等相继问世。

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显示:2021年,来自张江的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3.5万件,PCT专利申请超过1500件。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和RNA聚合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张江现有在研新药超过660个,其中I类新药占比超50%,获批上市的I类新药已有17个,创造了全国乃至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通过持有人委托生产方式落户的I类药有10个,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谷”。

产业聚焦构建蓬勃发展的奋进之城

目前,张江科学城汇聚了2.4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张江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以创新为不竭动力,贯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链路,是张江展现出发展韧性的内在动力。

聚焦三大产业,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优势加速显现,已成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共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近7万。

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的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球晶圆代工前5企业有2家总部设在张江,全球装备10强企业有6家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取得积极进展,中芯国际14nm先进制程良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微介质刻蚀机进入全球领先的5nm工艺线。代工领域,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均列全球细分领域营收前5名。设计领域,海思半导体、韦尔半导体分别位列全球细分领域营收第4、7位。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30年来,张江集聚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超过7万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创新实力强劲、新药创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创新引领高地。

全球医药10强有7家入驻张江,全球医药20强有9家在张江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已建或拟建的生物医药相关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超过10家。

中科院药物所、国家新药安评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蛋白质设施等30多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张江。

截至2021年,张江累计获批14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约11%,累计获批16项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占全国约30%,国内获批上市的2款细胞治疗产品均来自张江。

如今,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正在张江加速形成,构建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人工智能产业自主研发生态,集聚600余家企业,已成为顶尖AI巨头集聚地。IBM、AMD、英伟达等智能领域跨国巨头纷纷布局张江,阿里平头哥、芯原微电子等自主AI芯片研发企业,云从科技、图麟科技等智能设备与边缘计算企业,七牛云、达观数据等智能数据分析企业,以及傅利叶、远景等AI赋能企业,在张江迅速成长。

此外,上海数据交易所已落户运行,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文创企业蓬勃发展,张江人工智能岛已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示范区,张江在线、机器人谷、金融数据港、张江数链等产业园区发挥集聚作用,为张江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开放共融绘就创新生态优良的梦想之城

30年来,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张江的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融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特色日益明显,逐渐成为一座创新生态优良的梦想之城。目前,张江拥有双创载体100家,孵化面积共80余万平方米,在孵项目2500余个,在孵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形成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是上海市双创载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初步建立。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大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创新需求发布、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式,赋能中小微企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已有46家跨国企业加入张江,其中65%为世界500强。参天大树与灌木丛林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已经成为张江双创孵化的显著特色。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不断增强。集聚了160多家市场化创投机构、28家银行机构,以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投融资平台。2021年,张江企业吸引PE/VC投资金额占全国6.3%。截至2022年7月,境内外上市企业达78家,其中科创板上市32家,占上海市近一半,首发募资总额1133亿元,占全国近1/5。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稳步开展。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生物医药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成首家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首个面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专利联盟。每万人口高质量有效发明专利数170件,是市平均水平的5倍。

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成立张江科学城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推出“一窗受理、一件通用、一门办结”,实现企业审批备案、竣工验收在张江“一站办结”,探索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核分离,开展建设项目领域审批告知承诺,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多便捷。

让人才安居乐业筑城市功能完善的宜居之城

30年来,张江科学城坚持“人民城市”宗旨,实现了由“园区”向“城区”的转变,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地标性城市建筑等加快布局,产城融合进一步深化。

让人气、烟火气越来越旺,让每个创新创业“梦想家”拥有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张江在筑一座城市功能完善的宜居之城。

筑巢引凤,让更多人才在张江安居乐业。张江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公寓保障体系,现有人才公寓房源5000余套,已累计满足约2万名人才的租住需求。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已建成千余套,首批人才已入住。“十四五”期间,张江可提供的人才公寓面积将是现在的3倍,达到150万平方米。

城市活力更加凸显。张江科学城地标性建筑——张江“科学之门”年内结构封顶,将打造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伴随张江科学会堂竣工、张江戏剧谷启动全年演出、张江科学城书房和未来公园等功能显现,张江科学城将愈加活力四射、魅力倍增。

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川杨河两岸绿地、张江中南区门户等生态景观项目已基本建成,张江技创公园景观得到提升,张江主题公园对外开放,提供城市化的公共休闲空间。自2017年起,张江共推进三轮“五个一批”重点项目257个,总投资约3800亿元。

张江科学城,一个为中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产业族群的苗圃;一个营造各类适时 “小野生”环境的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愿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