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都上海,科技创新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张江企业,一种是其他企业。
这不是大话,有数据为证——近日,又一家张江企业益方生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截至2022年7月25日,上海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66家,在38家浦东科创板企业中,注册地在张江或常驻在张江的企业就有37家。
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当时只有17平方公里的规划土地,孕育着浦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起点。
2.3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如今,由高科技园区升级迭代的张江科学城,国家战略、平台资源和高端人才资源不断汇聚,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创地标,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成为浦东引领区建设的核心主导。
在30年科技产业接力创新实践中,张江也总结出高科技产业发展经验。上海科创办方面表示:“发展高科技关键在产业化。打造产业链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增强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起来的?让我们重回浦东科技创新的起点,打卡张江科学城三十年产业时空坐标系。
时间坐标:1994年
空间坐标:中国药谷
科创印记:已诞生17个Ⅰ类新药
1994年初,在进驻张江的第一家外资企业——上海罗氏制药成立大会上,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在贺词中正式提出在张江建设“药谷”,其灵感正是源于“硅谷”。
1996年,上海市政府与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中国科学院五方共建张江“上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1997年,中科院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项目落地张江;
1998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CHGC)于张江成立;
进入新世纪,国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蜂拥而至,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东迁张江为标志,张江进入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黄金期。
2007年,从美国归国的袁征宇来到张江开始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成立了盟科药业,聚焦全球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利润有限,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都放弃了抗生素的研发项目,尽管这种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而盟科在这条赛道上坚守了十多年。
2021年6月1日,盟科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新一代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康替唑胺片(实验室代码 MRX-I,商品名:优喜泰)通过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市,这也是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国产原研噁唑烷酮类抗菌新药。
哈雷路1118号,艾力斯2008年搬入现址作为研发总部。从2004年创立之初蔡伦路的几间实验室,到现在的3000平方米的一层楼,空间的变化见证了艾力斯人创业的不易和执着。
一路走来,艾力斯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研发全平台,培养了从新药发现、合成、分子药理学评估、原料药工艺、制剂研发到质量分析、临床运营、临床医学和注册等覆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全过程研发队伍。
2021年3月,上海艾力斯医药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艾弗沙)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专门针对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
如今,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现有在研新药超过660个,其中Ⅰ类新药占比超50%,获批上市的Ⅰ类新药已有17个,创造了全国乃至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谷”。
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超过7万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张江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创新实力强劲、新药创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创新引领高地。
时间坐标:1995年
空间坐标:科技领袖之都集电港
科创印记: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齐全
中芯国际14nm先进制程良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微介质刻蚀机进入全球领先的5nm工艺线。代工领域,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均列全球细分领域营收前5名;设计领域,海思半导体、韦尔半导体分别位列全球细分领域营收第4、7位……
如今的张江,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策源地。但在二三十年前,张江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充分显示了决策者的远大理想和战略眼光。
1995年,国家主导的909工程立项,中央与上海共同投资建立了华虹微电子(后更名为华虹集团),在张江建立了八英寸晶圆厂,对张江乃至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97年,华虹与日本NEC合资组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之一,拥有中国大陆第一条8英寸代工生产线。
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多位台湾半导体从业者和100多位“海归”来到张江,成立了中芯国际,张江集成电路也迎来了黄金十年。
20多年来,集成电路制造代工不断积蓄能量的同时,扎根“芯”城的创业者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芯”路赛道。车载电子、RFID(射频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细分赛道在张江的产业土壤里生长蔓延。
中芯国际落地张江之初,面临着设计芯片最基础的标准单元库短缺问题,这个机会被戴伟民捕捉到。2001年,戴伟民创立了芯原,是当时国内第一家提供芯片标准单元库的公司,为当时的中芯国际提供了包括标准单元库在内的芯片设计平台,解决了中国芯片代工企业所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
今年5月,芯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其芯片设计流程获得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表明其可遵循车载芯片的功能安全性设计流程,从芯片和IP的设计实现、软件开发等方面,为全球客户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车载芯片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
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汽车电子领域是芯原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在该领域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长足的布局。未来,芯原将持续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更多安全可靠、创新且先进的技术。”
2006年,从华虹功成身退的闵昊,和在复旦大学实验室的3位学生以及2位朋友共同创办了坤锐电子,这是国内最早参与RFID(射频识别)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航空公司资产管理是当时坤锐电子重点投入的领域之一。一般消费品的电子标签寿命只需要做到常温条件1-2年,而飞机上的电子标签要求85摄氏度内,数据能保持30年。这对芯片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反复对工艺和设计进行改进,研发投入很大。
“我们既然进入这个领域,就有信心做到国际前三名,国内第一名,否则不会进去。”闵昊信心十足。目前,坤锐的RFID产品已经持续应用于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公司的航空零部件管理,在航空零部件、机舱管理用电子标签市场,全球排名第一。市场规模从最初的10万美元增长到如今的100万美元。
目前,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约500家,已成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的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球晶圆代工前5企业有2家总部设在张江,全球装备10强企业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时间坐标:2018年
空间坐标:人工智能岛
科创印记:顶尖AI巨头集聚地
2018年4月17日,张江正式对外发布“人工智能岛”计划,意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在张江中区的集聚,将技术和应用扩散至整个张江科学城。此举被看作是有中国“药谷”和上海“硅谷”之称的张江,谋划打造“智能谷”的新名片。
2019年1月17日,IBM中国上海总部及研发大楼正式启用,人工智能岛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岛民。
2019年5月15日,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在位于浦东的张江人工智能岛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营,当时号称是微软在全球布局的第四家,也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验室。
2020年7月,张江提出由“岛”变“区”的概念,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将以10万平方米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极核”,扩展至空间载体为150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为浦东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一栋办公楼里,最新的光伏储能系统项目正在进行。这套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由AI技术驱动,从办公楼用户侧的需求出发,根据电力系统的价格波动等,对岛上新增的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进行智能调控。部署该系统的企业碳榕数科也于今年成为最新入驻的岛民,并逐渐融入张江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该项目的目标是为办公楼产生100%的绿色电力供给,同时也将使张江人工智能岛提高20%的能源收益。”碳榕数科创始人陈文震介绍,“通过办公楼人员入驻率、建筑结构、天气参数以及过去历史数据分析,得到预训练模型,根据实时动态数据和预测模型对比,为办公楼提供分钟级的能源优化方案。”
目前张江科学城已经形成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人工智能产业自主研发生态,集聚600余家企业,已成为顶尖AI巨头集聚地。包括IBM、AMD、英伟达等智能领域跨国巨头,阿里平头哥、芯原微电子等自主AI芯片研发企业,云从科技、图麟科技等智能设备与边缘计算企业,七牛云、达观数据等智能数据分析企业,以及傅利叶、远景等AI赋能企业。
此外,上海数据交易所已落户运行,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文创企业蓬勃发展,张江人工智能岛已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示范区,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机器人谷、金融数据港等产业园区发挥集聚作用,为张江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