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联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取得累累硕果,始终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2-03-21 报送来源:上海文化人才

始终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

——上海市社联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取得累累硕果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学人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使命感,而且思想新锐,有理论创新的冲动和勇气,是学术创新和传承、思想探索和争鸣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社联以“学术社团建设和管理、学术研究和交流、决策咨询服务、学术成果发布和评价、社会化教育和社科普及”五大公共平台为载体,长期致力于扶持和培养上海社科青年人才,其中上海市社联主办的《探索与争鸣》近年来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发现和服务优秀青年学人,如何更好地凝聚和鼓励青年学人关注时代重大问题,通过持续举办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比赛、组织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推出“青年与文明”专栏、策划和编辑“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青年学人(博士生)专刊等多重措施,打出了一记助力青年学人成长的“组合拳”。

说明: 图片

△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仪式合影(2021年8月2日)

搭建学术成长平台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为了鼓励青年学者立体、深度、全面认识和阐释中国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支持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心以及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自2014起持续举办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面向全国青年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征稿,四届征文共计收到投稿3600余篇,评选出获奖论文近100多篇。编辑部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青年学人成长,同时也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说明: 图片

△2022年第2期《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专刊

 

01

坚守初心,形成培养青年学人长效机制

当前青年学人普遍面临科研压力大、论文发表无门的困境,“青椒”现象突出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正是有感于青年学人出道之难,成长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有感于画地为牢的学术藩篱,束缚和限制了有才华的青年学人。鼓励更多的青年学人带着时代之问,走出书斋,深入田野,在学术和现实的互动、搏击中,生长出真正有思想的、有现实感、有情的学术,这是《探索与争鸣》这样一本以“有学术的思想”为宗旨的学术期刊策划和编辑这本青年学人专刊的出发点,更何况发现、遴选和支持优秀青年学人,本身也是一份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大做强学术期刊的平台支撑,使得在学术上有潜质的青年学人能够有更高更大的发展舞台,通过更密切的学术互动,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提升青年学人学术品质。

参加第四届征文审稿的华东师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表示,“中国学术需要青年,青年研究者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国学术才有希望。除了教育体制为青年学者提供便利之外,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社也可以为青年学人的成长提供更多帮助。作为一家具有学术深度又关注理论前沿的杂志,《探索与争鸣》近年来一直助力青年学人成长。征文评选体现出青年学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希望青年学人沿着自己的学术兴趣,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成长为优秀学者,同时将自己的研究不断推广和深化,使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的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说明: 图片

02

营造公平公正,

鼓励学术创新的评审导向

一份好的评奖要能行稳致远,就必须始终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征询专家意见基础上,《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不断改进评审机制,在初审时安排专业编辑进行细致筛选,在复审时邀请专业学者匿名通讯评审,在终审时邀请学术名家开会讨论、进行交叉评阅,确保有思想、有创见、有深度的高质量论文能够脱颖而出。在评审完毕后还精心组织颁奖和研讨会,请获奖的青年学者亲自阐述论文和核心思想和创新观点,并邀请名家进行点评指导。

说明: 图片

△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颁奖仪式

学术关照社会现实

探索新领域新话题新思想

《探索与争鸣》的特色是关注时代问题,倡导经世致用。编辑部认为,只有密集结合刊物特色,才能办好有特色、有影响、有效果的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才能真正做好办刊与征文的协同发展。因此,编辑部在设计征文主题、子选题,邀请专家改稿、评议时,都希望将征文与“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定位相结合。

01

理论结合实践,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主题分别为“重新阐释中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改革再出发”“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这些主题呈现出问题意识强、以学术关照社会的特点,契合世界历史迅猛发展的大潮。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些实践向青年学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说明: 图片

△首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仪式合影

以第一届获奖者复旦大学博士王军洋为例,他写作论文《稳定的逻辑:社会状态的政治区隔与类型演化》的源起就是有感于在发达地区连续出现的几件群体性事件,为了从学理上理解社会治理问题并寻求治理之道。在获奖后他自己也谦虚地表示,“编辑部将这个奖颁给我,不是因为我在其中提出什么惊人的创见,而是源于这篇文章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去阐释中国出现的新问题。”

在历届征文中,像王军洋这样的青年学者有很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阐释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解决问题。他们怀抱问题意识,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

△第四届征文部分学科来稿关键词分析

02

打破学科藩篱,顺应新文科潮流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走在激变的前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向人文社科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问题依然突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克服这些问题,希望在青年。通过几次征文我们发现,青年学者更敢于打破学科藩篱,有着更少的学科束缚,善于捕捉新出现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学习利用各学科的学术资源去解决问题。这与编辑部坚守“综合性、问题性、跨学科”的差异化、特色化办刊路径不谋而合。

受到《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资助的施展教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回顾历史还可以发现,任何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为了回应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想出来的解决办法被体系化、系统化,就成为一个理论,甚至成为一个学科。”

03

积极探索新领域,努力开拓新话题

中国学术体系创新离不开对新问题的研究,而青年学人天生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更为敏感,他们成为中国学术研究队伍中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话题的先行军。仅以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奖获奖论文为例,便可管窥一二。

综合对投稿论文和获奖论文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年学人偏好关注新潮的话题,如大数据、社交软件、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电子游戏、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等;他们善于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并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年轻学者以学术写作的方式,关心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观察生活世界的新现象、反思新科学技术的未来影响,他们也正用自己的研究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贡献力量。

纵横古今驰骋中外

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年学人食洋不化,盲目推崇和照搬西方理论;一些青年学人又盲目地排斥接触外部信息,闷头自创话语和理论,导致自说自话,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无法与国外理论界进行有效对话。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善,通过分析四次征文获奖作品,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学人一方面都较为重视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都或多或少不满足于复述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实践自觉地扬弃西方学术话语及其研究范式,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这体现在:

第一,很多征文既运用了一些或经典或前沿的学术理论,同时也试图凝练自己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构想自己的理论框架。

第二,不少征文不局限于学科内部的专业问题,希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创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学科之间不同研究的碰撞,来探索中国话语体系创新。

第三,一些论文不拘泥于特定的学术范式。有的以今日的独特视角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某一侧面进行独到的阐发,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有的凭借敏锐的思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大胆揭示在社会经济政治话语中被忽视、被遮蔽、被误导的深层内容,帮助人们澄清误解,认识真理。

青年学人茁壮成长

 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8年的持续培育,大多数获奖者目前已经成长为各高校的骨干,100位获奖者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获奖者中很多博士生毕业后在“双一流”高校任教,不少讲师在获奖后再接再厉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多位青年学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次征文中,上海青年学人表现优秀,25位上海青年学人获奖,占获奖比例的25%,首届一等奖获奖者即为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第二届三等奖获奖者为上海大学本科生;第四届二等奖获奖者为上海大学博士生。

2017年以来,《探索与争鸣》在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基础上,推出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奖、全国青年学人年度论坛、“青年与文明”专栏等在内的“青年学人系列支持计划”,在切实帮助到青年学人的同时,也在学界赢得了广泛赞誉。《探索与争鸣》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指数方面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第三,持续蝉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并于2019年入选世界学术影响力Q1区。

在与青年学人的互动中,《探索与争鸣》编辑部80后、90后青年编辑也快速成长,多人次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出版人奖、华东地区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真正实现了“与青年学人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