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位“最强大脑”汇聚申城!在这场主旨会议上,大咖们都说了啥
发布时间:2021-11-01 报送来源:新民晚报、鹦鹉螺工作室

秋日上海,滴水湖畔,群星再次闪耀。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上午开幕。



当前疫情仍笼罩世界,气候变化、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共同挑战人类社会。危机面前,迫切需要汇聚人类智慧探求科学的解决之道,迫切需要携手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开设聚焦“双碳目标”的“碳大会”,分设气候变与生物多样性论坛、双碳治理论坛、CCUS与循环经济论坛、未来能源发展论坛四个主题,全面探讨科学减碳;

健康议题系列关注癌症研究、基因测序、女性与儿童健康和老龄健康等话题;

数字议题系列则探索数字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人机物”三元融合的超智能时代。

此外,今年还设立了青少年成长系列、国际合作系列论坛,前沿科技系列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医院院长论坛、她论坛等年度特别论坛。

今年,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出席论坛并演讲交流,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其中包括“天文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赛娟等。

和去年一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再次克服疫情困难现场出席。其他来沪现场参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还有: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和2019年拉斯克医学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创设于2018年,是世界汇聚最多顶尖科学家的现象级科学盛会,是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和促进国际科学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今年的论坛首次设立“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采用线下出席和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参会,其中14位诺奖得主是论坛的“新朋友”。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面向全球科学家颁发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今天在中国上海创设。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论坛主办方正式宣布创设“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中文简称“顶科协奖”,英文简称“WLA Prize”),首设“数学与智能科学奖”和“医学与生命科学奖”两个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之列。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红杉中国独家永久捐赠。奖项对标世界顶级科学大奖,定位为设立于中国、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全球科学家(不限国籍、不限年龄)评选和颁发的国际性科学大奖,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担任评审,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表示,顶科协奖的构想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同时孕育,得到红杉中国的永续支持得以落地,证明了中国对基础科学发展的重视,显示了中国企业家的远见卓识;顶科协奖侧重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科技人员更好地投身和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将这一创设于中国境内的科学奖项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红杉中国将独家捐赠人民币5亿元,以支持两大科学奖项的永续开展。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将依托其强大的全球顶尖科学家链接能力,设立管理委员会、遴选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奖项的征集、初评和终审,并将于2022年正式启动评选和颁奖。


“开放科学”主旨会议上,大咖们这样说



携手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挑战——万钢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开放科学”主旨会议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带来了《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主题演讲。万钢表示,中国科技界始终是全球开放合作的倡导者、科技治理的参与者、创新发展的贡献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科学思想和知识的交流,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携手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万钢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共识。“应对事关全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科技界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万钢展望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从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单项技术集成突破了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约束,催生了软硬一体的新产品,提升单体智能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他说,“而通过网络跨域互联和大数据深度学习,突破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利用,汇集和管理大规模的智能装备单体,形成相互认知、自助协调的高水平协同作业,数百个机器人组成了‘黑灯车间’,数千架无人机演绎着‘梦幻夜景’。”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基础研究要通过类脑科学和认知理论的结合,解决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跨领域知识图谱、因果推理、自主学习等知识集成;技术创新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深度学习融合、跨模态多领域技术融合;智能装备要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协同性、可信性。


基础研究成果,长期方能显现——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说,科学研究和成果发现有点类似于“买彩票”,无法预测也无法计划,只能靠不断地尝试和多年的坚持。



2013年,莱维特以“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对交叉研究有着身体力行深刻理解的莱维特认为,重大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开放的、长期的基础科学,而他的研究成果正是多领域基础科学突破的有力佐证。莱维特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领域探索,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这在早年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

“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现在慢了一万亿倍,甚至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比当时的计算机算力强大。也正因为如此,整个研究过程花费了我们几十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莱维特却觉得,问题的解决恰恰需要大量时间,这样的“花时间”对科学研究的创新突破非常重要,打破了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间的界限,也为现在的跨界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的成果和运用往往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得到验证,甚至可能以人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出现。他以当前新冠疫情为例,“全球科学界都在携手共进抗击疫情,而无论是疫情传播的模型,还是新冠抗体都是基于四十多年前基础的科学研究,DNA序列,或者是PCR测试、蛋白质序列等‘热词’,其实也都是四十多年前就发现的。”

与此同时,莱维特认为,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全情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需要“研究经费”,也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不能有明显的官僚主义,不要有等级观念,并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莱维特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举例说,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是佩鲁茨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而他的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了这种方法发现了DNA,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佩鲁茨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高校应改变评价教学体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高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必须改变,相对基于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的国际排名,更应关注教学质量来创造新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放科学”主旨会议上,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到了科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拥有50余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十年参与中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他认为,中国已有不少高校能够培养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但相对来说仍属于精英式教育,培养的少数高质量人才远远不够。要提升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水平,中国的大学将跻身世界顶尖高校之列。

“老师的课件是否有最新内容、是否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是否对学科有全面掌握,如果这些指标纳入校长或系主任的考核,将产生深远影响”,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说。创造讨论机制,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一些中国高校已有成功探索。中国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高校,他相信相信中国高等院校将很快取得长足进步,“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面临各自的教育问题。我们也应该在全球层面进行沟通与合作,更好地培养人才。”

此外,霍普克罗夫特还提到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民众对科学的理解或不理解都将深刻影响世界。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府,都应该找到有效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当前无论出版物数量还是会议数量都大大增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适用,对公众的科普传播,或是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都需要新的方法来促进沟通。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办方首次先期发布了《全球科技前沿报告(简版)》和《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题报告(简版)》。

两份报告的完整版均将在明年1月公布。


《全球科技前沿报告》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认为,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有望拓展人类对物质、生命、能量的基本认知,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大规模协同研究不断拓展科技前沿,推动宇宙演化、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

报告还指出,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和转化更加迅速。“大小科学”并存、“大小企业”协同的开放式、体系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成为主流。大数据研究成为科研新范式,网络化、平台化、生态化成为产业新范式;大规模协同研究正在不断拓展科技前沿,推动宇宙演化、 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

《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主题报告》

介绍了开放科学的基本理念、发展历程、当下行动以及创新内容。报告称:本届论坛提出更广泛意义上的开放科学,更多关注开放科学的生态和愿景,通过跨学科、 跨领域、跨行业、跨国别、跨区域、跨代际交流,集合来自产学研政商企各界代表和专业人士,共塑开放科学的未来生态和合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