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8-22 报送来源: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人社故事。我们特邀上海人社系统的部分老领导、老同志,以亲历者、见证者、决策者的身份和角色,为您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社领域诸多宏大改革创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细节,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黄耀文: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建立

黄耀文: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人事局局长。

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上海的发展靠人才,上海的希望也在人才。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

一、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比较滞后,与上海的经济改革步伐不相适应。

图片

1984年,上海市人才交流工作会议召开。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事部门也逐步开启了改革的进程。就人才交流工作而言,尽管从1986年起就开始探索建立人才市场,并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效果甚微,人才流动率只有0.4%。直到1993年,情况才有所改观,上海已有40多家人才交流机构,共进行了140多次人才交流活动,参加交流的人数达68万人次。然而,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比较滞后,与上海的经济改革步伐不相适应。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传统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根本确立,人才的“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观念根深蒂固。

二是人才流动机制没有搞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资历论”“学历论”是新人才不能大批涌现的两大障碍。一方面人才短缺,一方面人才“富余”、浪费的现象甚为突出。

三是缺乏系统、有效的政策、法规。人才流动中的地域、身份和户籍界限还难以打破,不利于人才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段时间内,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例如:高校有占总数的1/9的教师出国,影响了教学,形势严峻。

1991年12月,我开始担任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对于如何开展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真正解放思想、解决人才流动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切实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相关人事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问题。

二、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发挥各项人才社会化服务功能,为推动人才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提供服务。

图片

图片

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开业

1993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人事部门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大家深入学习,转变观念,确立人才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为基础的思想。同年4月,市人事局提出了“上海率先建成特大型城市人才市场的初步框架”,着手进行“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的初步成果向市政府进行汇报。5月,由市领导直接牵头,开展关于上海人才问题的14个专题调研,其中包括“加速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的对策思考”。

1994年4月7日,市政府向国家人事部发函,建议在上海建立一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国家级人才市场。7月25日,市政府又电函人事部,拟请人事部与市政府联合组建国家级的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并提出了组建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具体意见。

8月8日人事部发函,同意共同组建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以上海管理为主。之后,市政府组建了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副市长徐匡迪担任,副主任为人事部副部长张汉夫、市委组织部长罗世谦,我作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担任管委会秘书长。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主任为市人事局副局长王绍昌。

1995年4月20日,市场管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徐匡迪同志对搞好人才市场建设提出四点要求:坚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立足于推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内部运行管理机制;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

同时,会议确立了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宗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发挥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才社会化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国外人才智力引进等各项人才社会化服务功能,为推动人才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提供服务。

对于市场的建立,国家人事部、市委、市政府都予以高度重视和全面指导。市委书记吴邦国专门为市场题词:希望在人才。副市长徐匡迪直接领导和指导,听取报告、提出要求、增加经费,还冒着高温到现场,登上五层大楼,考察每个楼面,到顶楼阳台,察看周边环境,看是否利于市场的运行。最后确定市场办公场所为中山西路620号,建筑面积达6400多平方米。市人事局是项目的责任主体,自然是全心协力、全力以赴,市有关委办局、区里也都大力支持,积极配合。

1994年10月20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举行开业典礼,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副市长徐匡迪、人事部副部长张汉夫、市委组织部长罗世谦、市政协副主席石祝三等领导亲临会场。

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全国人才交流中心的领导;浙江省、安徽省、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黑龙江省等人事厅(局)及其人才交流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志;市有关委办局、区及区、县人事局、人才中心的负责人等。

本市和外省市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新闻单位的记者也都参加了开业典礼。

会上,宋部长作了讲话,指出: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上海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腾飞,也有利于长江流域人才市场工作和经济的发展,希望上海人才市场同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一道共同努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总结新鲜经验,为全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徐市长讲话指出:上海人才市场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打破地区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上海人才市场要舍得把优秀人才输往全国各地,也要乐于吸引各地的优秀人才到上海来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交流,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与国际上一流外国专家来上海施展才能。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要建设成为起点高、信息量大、管理规范、制度严密、服务周到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使上海成为近悦远来的跨地区、跨国界的人才交流中心。

会议还宣布了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王绍昌同志代表管委会发言,表示绝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愿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开业典礼开的隆重、热烈、圆满。会后,随即在市场的交流大厅,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厂长经理人才交流洽谈会,作为开业典礼的一次活动。

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建立,是上海人才市场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人才市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家公务员,这是国家干部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图片

第一家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揭牌成立。

图片

如今的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办事大厅。

借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成立的契机,人事部门进一步深化了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各区、县和各行业人才市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包括网络人才市场、厂长经理人才市场、经营者人才市场,以及卫生、教育、科技等人才市场在内的多层次、有规模和高档次的市场体系。

二是进一步拓展了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人才市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家公务员,这是国家干部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每次招聘会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例如1997年的一次招聘会,全市各机关、区、县共招收640名公务员,报名人数达12300多人。

军转干部的安置由原来的行政指令性安置转变为行政安置与市场招聘相结合的模式,确定了70%的军转干部可以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拓宽了军转干部的安置渠道,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实现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有机对接,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功能,强化市场信息功能开发。率先创办了《人才市场报》,实现市与各区(县)、各行业人才市场以及兄弟省市人才机构、国际互联网的联网,为人才择业,单位选才,政府制定人才规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是围绕人才市场的建设,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例如建立健全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激励、人才培训和人事争议、仲裁等各项制度。加强人才市场的法制建设,完善人才流动规划,严格执行人才交流机构的审批和年检制度,使上海的人才市场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序运行,成为国内、国际人才交流的枢纽。

图片

大型人才招聘会

图片

上海的《人才市场报》

图片

2018年3月25日

江浙皖沪四地人才交流合作

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具有人才交流、咨询职能的中介机构已近千家,可以说,一个统一、有序和高效的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