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1-03-31 报送来源:科Way公众号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他们将利用浦东独一无二的创新生态,集聚全球科学家,引领科研目光投向科学的最前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到10THz(1THz=1012Hz)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它介于毫米波与远红外光之间,是电磁波谱中唯一待全面开发的频谱资源。太赫兹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物检测、通讯雷达、军事、国家安全与反恐等多个领域。 

但是想要得到“太赫兹波”并不容易,一直以来,产生太赫兹波的主要设备都只能靠进口。

“我们能够突破太赫兹源卡脖子情况,让国家在太赫兹源上实现自主制造”,上海朱光亚研究院太赫兹项目研发经理孟令超表示,中国有了这样的底气,靠的就是朱光亚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制造的太赫兹核心组件。

在2018年于临港成立的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平台上,10家创新创业公司正在快速孵化成长,这些新生的科技型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院的太赫兹、极端制造等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转化。

目前,朱光亚研究院太赫兹项目已建成国内一流的80万亿次太赫兹芯片高性能仿真设计平台和频率高达0.5THz的可扩展式太赫兹计量与测试能力;同时,在太赫兹高频电路与微系统、太赫兹成像与探测两个方向也建成国内一流的人才队伍和实验条件,并形成大于1THz固态电路等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

3月中旬,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装修项目在张江国创中心三期开工。该研究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于2020年6月3日揭牌成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周如鸿表示,研究院瞄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尖兵、聚集一流人才的平台、服务辐射区域发展的标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

目前,上海张江重大项目——“计算+”与药物精准设计,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智能化感知交互技术研究,以及“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首批重大科研项目已入驻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并将开展“计算+”领域的基础理论、算力算法科学研究,开发计算+金融、计算+生物、计算+工程等多学科的应用场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与“计算+”等创新实验室,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上高研院还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包括像诺奖、图灵奖顶尖的人才,还有Mit35岁以下35人这样的年轻的才俊,目标是在5年后浙大上海高研院能够达到100个特聘研究员,500人的团队。

今年3月浙江大学校友黄峥及拼多多创始团队发起并捐赠成立了“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该基金支持“计算+”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学校在计算与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交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及前沿探索。拟开展的首批项目将包括 “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聚焦实现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和上海落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对接,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构建了“研究院-运营平台公司-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公司”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体系,能够很好的实现研究院、平台公司和产业投融资、基金管理平台的产业化协同运作。

在成果转化早期

由研究院负责需求牵引、政府和研究院所资源对接和技术风险控制;

在成果转化实施阶段

由平台公司负责质量和市场风险控制,推进产品化和产业化;

在成果转化后期

由平台公司负责市场和销售,并需求产业投融资、基金公司资金支持,实现项目孵化和落地。

 

太赫兹通信技术被公认是6G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缓解目前通信频谱资源紧张、大幅提升传输数据率、实现数据的高安全传输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12月,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太中心共同组建的太赫兹工程研究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完成国际首次太赫兹海面远距离无线通信试验,实现了海面距离27公里不同海况条件下、单路速率Gbps量级的太赫兹远距离无线数据传输,验证了太赫兹在海上应用场景下的大容量数据传输能力,为后续太赫兹高速通信产品化、实用化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困扰医药转化的难题。去年7月,张江集团与瑞金医院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项目合作、设施共享、互设载体等三个方面的十项合作内容,全力促进张江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体系与瑞金临床研究生态体系的深度融合,共推转化、共建生态、共谋发展,打造“四医联动”新样板,提升上海生物医药创新的源头竞争力。 

近日,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总经理李海宇李海宇表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目前拥有300张临床研究床位,所有床位通过智能设备及信息化技术组成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集群,每个床单元具备自动感知、临床研究数据自主集采功能。“全上海一共有研究型的临床床位大概200多张,每一家三甲医院都有研究型临床床位,数量可能只有几张、十几张、二十几张,而转化大楼这里是集中在一个项目楼里面的300张床位。”

李海宇进一步解释道,研究型床位并非仅供一位病人使用,而是滚动式使用,所以目前瑞金转化大楼内的300张床位是“全球单体研究机构临床研究床位规模最大的。”“到今天为止,300张研究型病床入住率已经是100%了。”李海宇表示,“大设施去年12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源的投入使用,能够整合更多的相关的企业,解决医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