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新一代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HELANG”号在两艘外籍拖轮的拖动下从绿华山锚地启航驶向马来西亚。这艘曾经在印尼海域停航多年的闲置储油船,经沪苏两地海工企业历经近一年半的改装修复,换上了“中国芯”后出境服役。
而就在此前不久,重达9600多吨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亚洲奋进者1号”也从这里出发,踏上了远赴新加坡的航程,成为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后,临港重装产业园区出口的第一台高端海洋重型装备。
为了助力这些海工装备走向世界,洋山边检站立足临港新片区开放新步伐,跑出边检“放管服”改革加速度,通过协同办、靠前办、马上办,为船方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营运成本。这也是洋山边检服务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当之举和应有之为。
中国制造使“睡美人”再焕靓颜
储油船“FPSOHELANG”号前身是曾在印尼海域停航多年的“睡美人”——“FourRainbow”号,改装前锈迹斑斑,内部钢结构老化,船上各模块技术落后。
2018年2月该船经洋山边检站验放入境后,先后进入上海和江苏的海洋工程制造企业进行一年半的改装升级,做了大手术的“睡美人”更换了几乎所有的“脏器”和“血管”,全新的技术模块和管线使残旧的船舶华丽转身成为新一代具有先进水平的浮式生产储油船,多项技术具备世界领先水平,能加工存储石油8万吨。历经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后,该船被重新命名为“FPSOHELANG”号,据船方介绍,交付后该船将赴马来西亚的油田服役。
近年来,随着油价持续低迷,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萎缩,各大油气开发商无意新建、新购海上石油勘探设备,而是积极寻找更为经济的方式来开发海上油气田,纷纷将已闲置的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进行重新改建部署。旧船新用,不仅能够有效缩短建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还可以发挥既有的管理维护系统和作业人员等优势。诸多已经闲置多年的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迎来了春天,这也为相关海洋工程设备的修造企业创造了机遇。
沪苏协同为中国改建海工装备“开路”
此次浮式生产储油船在江苏完成最后改建,在上海出境,为确保其顺畅出境,沪苏两地边检机关协同办理,确保了船舶出境检查手续无缝衔接。
船舶改造完毕后,江苏启东边检站为该轮43名船员办理了登船手续,同时将船员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至120公里外的出境港边检机关。收到信息的洋山边检站窗口前移、警力前置、服务前倾,派出执勤组赴浙江嵊泗绿华山锚地水域,登轮为上一港及本港上船人员共计60名船员办理了出境手续。两地边检机关协同办理,为船方至少节约了一天的手续办理时间,节省了日租金2万余美元。
洋山边检站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放管服”举措,此番通过协同办、靠前办、马上办,全力保障中国改造的海工装备顺利安全出境,是服务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当之举和应有之为。
本次浮式生产储油轮的改造和出境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缩影,上海和江苏的海工企业利用各自技术特点,对船舶相应部位进行模块化改造,彰显了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优势和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沪苏两地边检机关协同办理边检手续,为处于低迷状态下的海工装备市场提供了出入境通关效率保障,彰显了该区域优质的营商环境。未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从长三角走出去的“中国制造”的身影将越来越多。
窗口前移助力“国家队”处置海工资产
8月16日踏上航程的“亚洲奋进者1号”出境后,将参与沿线印尼海域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这也意味着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由国家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打开了海工资产处置的新渠道,让闲置的海工平台“活”了起来。
近年来,海工平台面临闲置困境。一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是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和顺利交付的晴雨表。2013-2014年,当时国际原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海工装备市场火热,各大船东纷纷订购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设备,扩大市场份额。不料,从2014年7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并长期在40-60美元/桶附近盘整,低于海上油田钻探开采约70美元/桶以上的成本线。海工平台日租金也逐渐跌破运营成本。用一次亏一次的局面,使在役海工平台使用率逐渐降低甚至闲置。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各海洋工程船型的闲置率均高于36%。此前,出手阔绰,财大气粗的船东们再无接收新平台的意愿,也无接收新平台的资金,甚至出现破产重组等情况,“交付难”成为了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企业的共性问题,海工项目频繁的撤单、改单给国内相关制造企业带来了沉重亏损,各大企业纷纷主动放缓建造节奏或以转卖、租赁的方式自行处置平台。
为了帮助各大海工企业解决已经建成却交付无门的海工装备,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一家单一目的公司——北京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建了海工装备资产整合平台,涉及80多座钻井平台,累计资产2000多亿元,自此,海工资产处置有了“国家队”。
在国家参与和市场苏醒的背景下,由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H1368平台换上了“亚洲奋进者1号”的新名字,开启了新征程。而“亚洲奋进者1号”之后,年内还将计划交付另外2座钻井平台,未来,将有更多的海工设备将走出去,迎来新生。
为帮助这一重型装备顺利出境,洋山边检站工作人员协同口岸联检单位靠前服务,将窗口前移35海里,冒着酷暑,两次换乘船艇跨省跨海,登上沪上唯一具备半潜作业条件的对外开放锚地——绿华山锚地,共同对这个“大块头”做了出境查验,协助这一海洋工程平台走向新生。
在坚持严密管控的基础上,洋山边检站大胆创新服务举措,在绿华山锚地为海工平台和作业人员一次性办结平台换旗和半潜船及其随轮工程作业人员的出境手续,为船厂节约成本近30万元,并针对特种船舶出境研究形成远赴锚地“靠前办”、各联检单位“协同办”、换旗及出境查验“一次办”等便利措施,用实际行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和临港高端重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