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达沃斯”为目标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周举行。150余位科技界、产业界、学术界等国内外演讲嘉宾,在黄浦江畔,预见下一个十年的科学技术、科技政策趋势,启迪一场思想盛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携手各国科技精英,共同探索世界科技前沿;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重点产业突破;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启动创新试验区
大会上,“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这是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前瞻性布局。
上海试验区建设,重点布局四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全息空间群智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后深度学习机器智能”“类脑智能”等基础理论研究方向,集中攻关重大基础理论,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战略性科技力量。二是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聚焦若干领域痛点和需求,推进人工智能深入赋能,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重点在交通、医疗、社区、制造、金融等领域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形成相关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技术标准、地方性法规。三是建设开放联动的良好创新生态圈,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合作平台,以自贸区新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以科创板为抓手建设金融支持和企业培育体系,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载体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治理专业智库,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立人工智能治理的快速响应机制,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地方立法工作,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
仍存在薄弱环节
浦江创新论坛还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第一,全球居前1%的人工智能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也已达到全球第二。
但中国在人工智能引文影响力等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全球高被引前100篇论文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只有16篇。中国人工智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较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开展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仍有待加强。
此外,中国智能产业还存在基础层发展薄弱的问题、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在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基础层领域企业数量较少,发展相对薄弱等问题。
推动场景落地
人工智能是赋能技术,如何落地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AI+医疗:赋能健康共同体”上,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说,AI作为“超级医生助手”,将围绕医生、围绕改善中国医疗整体环境,利用这一类多学科综合诊断(MDT)系统,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多科室现场协作,获得最佳诊疗方案。超级医生助手希望解决的问题,就是让AI成为智能助手。
医疗AI很热,但实际落地应用的还相对较少,加之真正的人工智能人才尚未涌入到医学领域,医疗AI道路仍然漫长。人工智能在医疗场景落地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大数据处理、算法、监管和商业价值变现是当前需要关注的三大问题。
联影智能COO詹翊强表示,处理实际医疗工作中的庞大数据量是一大难点。在实验室场景中,大量三维的医疗图象数据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特别是在大型医院里,可能有十台CT同时向系统输送数据”,对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要求极高,对整个信息系统的架构也有很多要求。而体素科技首席执行官丁晓伟担心,算法本身是否能够得到医疗界的认可和接受。现有的算法评估标准通常以工程界的标准为主,不一定能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目前得到药监局许可的临床实验,大部分在受控的环境下进行,而医生对这种受控环境下做出来的数据,也不一定真正认可。腾讯优图实验室医疗AI总监郑冶枫则认为,智慧医疗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靠单点突破,研发某一个病种的辅助诊断,很难落地。企业可以考虑在挂号、支付、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医院、医疗百科全书等多个方面入手,寻求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