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区域营商环境?区域营商环境的真实状况如何?又该如何通过系统施策,实现区域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全面进步?

3月7日,黄浦区发布《2018年黄浦区综合营商环境发展报告》(简称“黄浦区营商环境白皮书”),通过第三方全面客观地评价区域营商环境全貌,并以此找差距、补短板,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扩大开放50条”全称是《黄浦区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这是黄浦区为了加快推进上海市“扩大开放100条”在黄浦率先落地的重大专项举措。
“白皮书”展现黄浦营商环境全貌
黄浦区发改委主任王槐介绍说,“黄浦区营商环境白皮书”总体布局可概括为“135体系”,即由“一条主线、三大原则、五个维度”搭建而成。

一条主线,即紧扣“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发展主线。三大原则,一是融合权威标准,与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等权威指标体系进行充分衔接,着重体现外资、金融、城市服务等区域发展特色领域;二是突出需求导向,紧扣企业经营核心环节,重点考虑吸引企业、企业落户、经营发展三个主要需求环节;三是聚焦精准服务,注重企业客观评价和政府服务满意度,推动政府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五个维度,包括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宜居化,共计36项具体指标。

王槐表示,经过全方位综合评价,黄浦“以改革促效率”“以服务提感受”“以治理优环境”的工作导向取得积极成效,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为进一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新要求,结合指标体系评价的具体结果,“白皮书”建议黄浦需要着力加强区域营商环境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窗口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深化巩固改革成果,持续提升改革质量,不断增强企业对营商环境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感,更好吸引一流人才、高端项目、优秀企业,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50条”持续推动扩大开放
全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让黄浦加速扩大开放有了更充足的底气。黄浦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开放”一直是黄浦的重要发展导向和主要经济特征。数据显示,目前外资经济已占到黄浦经济近50%。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黄浦扩大开放50条”,聚焦经济开放度等4个方面。包括提高经济开放度,促进市场要素流动更加自由;提高金融要素集聚度,提升金融品牌辐射能力;提高专业服务集中度,构筑更加开放的高端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度,打造综合最优营商环境。

“扩大开放50条”紧密联系当前黄浦重点打造的区域、产业和项目,体现出四大亮点:打造要素流动配置的全球枢纽;放大外滩金融品牌示范效应;加速国际演艺项目落地生根;打造综合最优营商环境。
以打造要素流动配置的全球枢纽为例,随着去年底“城银清算”在黄浦揭牌,黄浦的金融要素市场已经达到6家,可谓上海金融要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共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