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上海科技节组委会、上海市科委承办的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在上海世博中心落幕。在短短1周内,共举办了1600多场科技活动。其中5家世界500强企业首次打开大门迎接公众,沪上多家商场首次开展“科普嘉年华”,200多名粉丝冒雨赴“科学家走红毯”之约。上海科技节主会场网络视频点击量超过700万人次,比去年提升了近5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线上线下参与上海科技节活动人次超过1300万,远远超过去年。对于公众来说,科技正在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跨越了27个年头的上海科技节已经成为申城继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电影节、上海旅游节之后的第四大城市品牌活动,它的存在正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营造着科技创新浓厚的氛围。
27年前的一个梦想
上海科技节创办于1991年,这是中国首个、世界第二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上海科技节在每年5月第三周举办,主会场设在上海科技馆。
说起上海科技节的设定,还有一个小故事。1987年,首届“科普之夏”活动举办,主题为“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洒向人间”,时任市领导江泽民、曾庆红等参加。“科普之夏”在1988年、1989年、1990年又连续举办了3届。1990年,市政协科协界别委员提出举办上海科技节的提案,后经市长会议讨论决定举办上海科技节,并明确“每两年举办一次,要有主题,有内容”。自此,上海科技节取代“科普之夏”。
第一届上海科技节于1991年10月5日至25日举办。当时的主题为“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洒向浦江两岸”,旨在增强全市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当时的吉祥物是一个可爱的科技小精灵,名字叫“联联”。
第一届上海科技节也定下了未来上海科技节活动的模式和内容,那就是开展3个层次的全市性科技活动:第一层次,各基层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第二层次,各区县、局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本系统科技活动;第三层次,组织全市性科技大会、博览会、书市、科普活动。上海各行各业在科技节期间都要积极筹划各自的活动。
从本土活动走向国际化盛宴
经多年的发展,上海科技节逐渐成为了集中展示上海科技创新新成绩、宣传上海科普工作新成效的重要平台、落实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战略的重要载体、宣传上海城市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在2017年举办的上海科技节国际沙龙上,欧洲科普活动协会执行主任安妮特·克林科特,马耳他“科学在城市节”负责人爱德华·杜卡来到了现场。安妮特·克林科特以欧洲几大科技节的实践范例,阐述科技节应给予公众一个科学机会,让他们获得智慧的启迪,应促进城市的发展,将城市变成“新想法诞生”的活动实验室。爱德华·杜卡认为,科技节要让公众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研究成果并受到启迪,要更好地利用科技节的溢出效应。他们的发言给了中国科普领域的工作者很多启迪。
2018上海科技节国际沙龙邀请到中国、德国、斯洛文尼亚、爱尔兰、意大利、爱沙尼亚、泰国、澳大利亚、挪威等中外科技节主办方高层,共谋城市科技节未来合作发展之路。其中,身兼挪威斯塔姆斯科学节总监的加里克·伊斯雷利恩里,还亲自参加了奉贤区科技节启动仪式,并以《星星和音乐的启迪》为题,为观众展示了宇宙和黑洞附近的声音,吸引了一大票粉丝。
同时,上海科技节的活动也开始被国外科普领域的专家看中。“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在2017年上海科技节首次亮相后,引起了乌兹别克斯坦驻上海领事馆的强烈兴趣。今年10月,颇具中国味道的科普展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今年8月的泰国国家科技节上,上海科技馆原创展览“星空之境”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