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三五”规划“期中考”成绩单来啦!一张图看懂
发布时间:2018-11-22 报送来源:上海发布

关心上海发展的你,还记得两年前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吗?里面提出了很多令人期待的目标和任务,比如到2020年,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转眼进程过半,实施进展情况怎样了?

今年4月以来,市政府组织全市上下开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成绩单正式出炉了!今早举行的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详见图解↓

 

市人大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审议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获得新的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更趋增强,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戴柳建议:①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新战略新要求新任务。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高度重视实施中期评估中发现的一些短板和瓶颈矛盾,精准施策,着力解决。④充分发挥规划和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改进推动各项工作,为“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信心完成“十三五”旧改任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阎祖强询问二级旧里改造的具体进展情况。市房管局回应,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国有企业参与旧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十三五”的旧改任务是240万平方米,有信心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十三五”以后,中心城区剩余的成片二级旧里,职能部门对任务目标已做了进一步排摸,对时间节点做了明确。

 

让基础研究成为科创的源头活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沈志强建议:①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②不能忽视能引发技术革命的基础研究的投入;③牵头组织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④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关注创新人才和制度软环境的建设。

 

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伟星询问,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市发改委负责人回应:①对已经出台的文件和举措请第三方做评估,进而改进政策;②制订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2.0版,通过流程再造,聚焦关键指标,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③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全流程的改革。

 

加强房屋使用的安全管理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崔明华说,近年来,因外立面、广告牌以及老旧电梯运行故障等引发的事故呈上升的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投入,加强房屋使用的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对非居住房屋、公共建筑等安全排查和处置的机制。

 

养老事业体系建设需注重制度、服务标准建设和日常管理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钱雨晴针对养老和健康议题提出建议:①养老事业体系中,既要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注重制度、服务标准建设和日常管理,也要注重培训和职业人士日常行为的养成,充分尊重护工的劳动;②加大对上海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评价工作,以此推动居民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更为健康的理念。

 

在自贸试验区加强探索和制度创新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询问,在十三五规划后半段,自贸试验区如何实现新的率先和引领?市发改委负责人回应:①新片区要体现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对开放程度要求高、在其他地区还不具备实施条件的一些领域进行探索;②在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要有更多的制度创新;③在新型国际贸易的全球协同创新、高端服务贸易、先进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新的领域,通过新片区的建设,构建开放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于信汇询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问题。市发改委负责人回应:接下来考虑做这几件事情:①主动参加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②配合国家发改委一起探索区域协同走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包括投资、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公共服务政策等;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任务的落实;④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机制。

 

继续促进农民增收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余立云建议,高度关注农民增收问题,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①以纯农地区为重点,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性岗位,促进非农就业;②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③加强改革探索,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