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传承的一个范本
发布时间:2018-10-17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报

凝聚着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半个多世纪4代科研人员心血的激光反射薄膜元件,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基频激光反射薄膜元件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中胜出。读《上海光机所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并迈入国际前列/坚持不懈实现中国“激光薄膜梦”(载10月12日《上海科技报》头版),给笔者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是科研传承的一个范本。

科研传承的前提是对科研方向的准确把握。高功率激光薄膜一直是光学薄膜上的皇冠,也是激光聚变装置、超短超强激光等高大上的科学实验装置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件。上海光机所实验室第一任主任范正修研究员首先看准了这一科研方向,而以后的三代实验室“掌门人”又始终瞄准这一科研方向坚持不懈。实践证明,对科研方向的准确把握,考验的是实验室“掌门人”的眼光。

众所周知,围绕项目做科研这种形式很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项目一结束,资金没有了,团队只能解散;二是因为要项目、要资金,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此,科研传承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团队的经验是:把工程应用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科发展成为科研传承的保证。正是始终注重学科发展,才保证了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团队在神光装置、超短超强激光、载人航天交会对接等重大工程项目应用中,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激光薄膜制备的技术难关。

科研传承的根本是人才传承。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几十年来不仅培育了100多名研究生,还培训了一大批国内激光薄膜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个实验室里没有“洋硕士”“洋博士”,究其原因,既有国外激光实验室对中国学子屏蔽的残酷现实,更有实验室本身对人才传承的清醒自觉。有人才传承,才会有科研传承,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团队是很懂得这一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