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 | 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 人类“最强大脑”一定会在上海常常见!
发布时间:2018-09-24 报送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浦江西岸的人工智能公园,9月21日迎来第一波公众游客。过去三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最强大脑”们,为了让机器的“大脑”变得更强大而在这里“脑洞大开”。与主会场一个路口之隔的人工智能公园,来来往往的便是这些“专业观众”。在“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的大幅主题海报下,近千位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荟萃上海。

开放多元是人工智能的“天性”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三十余场分论坛和高端对话中,有一个历史瞬间被反复提及:1956年夏天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10位科学家讨论研究着一个当时纯属天马行空的话题,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于是,那一年被定义为“人工智能元年”。这10位伟大的科学家中,有大名鼎鼎的约翰·麦卡锡、克劳德·香农,还有一个没那么广为人知的名字——司马贺。这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赫伯特·西蒙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一生取得了9个博士学位,获得过图灵奖,也赢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纽厄尔合作的程序“逻辑理论家”,被视作第一款可工作的人工智能程序。他还能用中文读写。在这个传奇人物的身上,似乎集纳了人工智能的“天性”:开放、包容、多元、跨界。这不是一门学科,这是一种将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奇妙工具。

各位大咖对人工智能各抒己见

2018年,人工智能爆发元年。上海。第一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这座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浪潮前沿的城市举办。人们为了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神奇魔力而来,也为上海的卓越城市魅力而来。还是那几个词:开放、包容、多元、跨界……这一次,来到上海的“最强大脑”们,更丰富。

学界大咖们纷纷来了。图灵奖得主罗杰·瑞迪预测,人工智能很快就能完成超过80%的人类活动,帮助人类提高10倍的效率,但最美妙的一件事是,人工智能可以供每个人使用。霍金的得意门生、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奠基人艾伦·尤尔觉得,大脑就是一台合成仪,我们用它合成整个世界,脑科学的进步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提醒,人工智能如果只是不断提升计算能力,对商业或许有效,却可能在几年内就会到达增长极限,必须有真正的科学突破,必须有人愿意为此下苦功。

企业家们纷纷来了。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三天会期里,一众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在上海签约落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马化腾说,上海已经具有从智能芯片到智能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作为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既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提供最丰富的大数据和应用场景。

马云说,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未来的制造将迈入新制造时代,那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完美结合的时代。未来的大部分人工能被取代,而背后的体验和服务却是不能被取代的。上海的服务业水平与人才素养,都将是未来发展的最大先机。

李彦宏说,一个真正的AI化公司应该是三维一体的――它必须具备AI的思维,拥有AI能力,并且能够遵循AI伦理。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圆满落幕

而上海,正向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与企业敞开怀抱,加快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脚步越来越坚实。早在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就已提出“积极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前沿布局”。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22条细则聚焦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未来,上海将建设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和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打造3-4个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和5个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设立千亿规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高地,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圆满落幕了,然而,踏上返程的“最强大脑”们,下一次上海之行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他们日程表上的大把时间,已经定格上海。在一个被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里,我们一定会在上海常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