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英语最差,但在美国打法最专业"
发布时间:2018-08-23 报送来源:硅发布

以下是2014年底我和美国投融资平台F50天使创投创始人David Cao聊的一个话题,关于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即 BAT)三家公司在美国的打法,以及中国资金风暴般涌向硅谷的几种方式。中国对硅谷的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30年前,但是2014年被公认为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开始,交易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硅谷投资达到了60亿美金,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过去18个月。

BAT里的腾讯

腾讯是其中做得最扎实,也是最美国化的。首先,腾讯招聘的投资部门人员全部都是老美,领头人是 David W.,这是一个犹太人,讲非常流利的英语。

腾讯的打法,我认为在BAT里是属于最“高大上”的打法,就是说它:招聘地道的美国人;招聘美国团队;完全的本地化;做美国大基金的LP;投资美国的初创公司。

腾讯现在是硅谷最厉害的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LP。这支基金由马克.安德森和本.霍洛维茨成立,而它刚刚宣布:已经在美国投了上百家初创公司。而且大部分腾讯的这些海外投资,国内的人是不知道的,甚至在网上,你也看不到。因为它不会去说,只有可能像投了Snapchat这样的案子,它会被看到。

也就是说:总体上讲,腾讯做得非常的隐秘,然后又很高大上,同时也很本地化。我认为,这是真正的“美国”打法。

那马化腾我们都知道,他其实是BAT三个创始人里面英文最差的,我还给他当过翻译。第一,他不讲英文;第二,他没有出过国,所以马化腾很敢用人,也很会用人。当然David W.的加入,和腾讯股东有一定关系。

BAT里的百度

其实BAT里,李彦宏的英文是最好的。这里就很有意思,这个东西可能还真的是跟一句老话有点关系。

就是有时候,“人的优势,就是他的弱势。”举例子说,因为马化腾不会说英文,也没有去过海外,所以他找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人。那李彦宏在美国呆过,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度的美国业务,在BAT里面反而最保守。

你去看,百度目前在美国,基本就是招很多的人,包括从谷歌挖人,但是主要做研发,支持中国市场,然后投资非常少。这个和阿里以及腾讯的打法,完全不同。百度现在在美国扩张业务,没有像腾讯和阿里那样激进,战略投资非常保守。

我认为这可能是百度自己不想做。李彦宏应该很懂美国市场,英语也说得非常流利。但是可能也正是李彦宏对美国市场太熟,所以觉得没什么可以做的,或者不感兴趣。

BAT里的阿里巴巴

那讲到阿里,就真的是“土豪”了。阿里在美国的做法,基本是大规模的投资公司,而且通常是直接上C轮,它在C轮方面的投资,要比腾讯还具有攻击性。

阿里巴巴的打法,基本上和中国的打法比较像,就是找快要上市的公司,然后,冲进去。这是一种土豪的打法,因为投后期的成本高,投早期相对成本低,那反正我有的是钱,我不在乎,我就等你们都打出来,我就……,直接一个亿美金冲过来,就是拿钱砸,跟别人抢。

相比,腾讯的打法更扎实一些。就是相对说,它更像是一个真正的投资公司,在估值等各方面,它不那么具有攻击性。而且腾讯在美国的投资,它进早期。

腾讯其实有好几个项目,投的资金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在洛杉矶的一个项目,大概只有几十个人的一个公司。这就说明,它的打法相对稳健、务实和混合拳。那如果是阿里,可能就是直接上来,一个亿美金。

阿里巴巴最近以2.8个亿美金,投资了视频通话软件Tango Me,这是一个俄罗斯公司。它们还想投资Line,并四处寻找即时通讯类的公司,基本所有即时通讯类的公司,阿里巴巴应该都有接触。

不过反过来说,阿里现在上市,在美国的名声确实大震,而且投资方面,以“土豪”的方式砸了几个案例后,声势也做得不错,已经砸出品牌,大公司现在都非常希望和阿里合作。从市场的角度讲,我认为,阿里至少也已经达到它的目的。

第二梯队

除了BAT ,还有一些中国二线上市公司到美国,比如奇虎360,人人网等,还有一些是中国智能硬件的上市公司。

它们的策略基本是:做基金的LP,然后做孵化器的投资人。这个策略,所需要的资金量比第一梯队小很多,我还没有见过第一梯队,投任何孵化器或者第三方平台,因为它们自己已经非常强大,不需要第三方平台的帮忙。

同时,第二梯队公司,也在用自己的战略基金做跟投。中国有好几个公司,有在硅谷参与孵化器和加速器,这些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一般不做天使轮,但是希望能和天使轮机构有接触,这样他们要做A轮跟投时,确保能有优先权。

那再往下,就是更早期的公司了,基本表现就是个人比较多,和小的一些天使基金。这一些,基本就是参加各种活动,不出钱,而是出力,做各种各样活动的评委。

“创新工场”模式

说到“创新工场”,我觉得它是真正实打实的机构,到美国做投资来了。就是说:它是到美国来做真正的天使投资,给早期的美国公司提供资金。

从中国机构的角度看,这已经非常创新,首先:它招了一个老美,然后直接在美国本地做天使,那为什么说创新呢?因为中国的很多基金的做法是:派一个中国人来,然后投的,其实也是华人项目。

但是“创新工场”的模式,也有它的问题。就是我们说天使投资,它最后靠的还是机构品牌,和背后的资源支持。它往往还是得要有一个“灵魂人物”,或者“灵魂人物们”。比如孵化器YC,它以前的灵魂人物就是Paul Graham。

这是因为做天使轮,人很重要,这个人的光环,以及他的眼力精准度。天使轮投资的时候,只是给钱是不行的,很多情况下,天使要靠他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创业者;然后,再通过他网络人脉,去帮助创业者。

那灵魂人物这件事上,“创新工场”在美国可能就缺一点,我想:如果是李开复自己来跑一跑,效果会比其他人更好。

也就是说它目前这种打法,其实是在从底层往上做,它就需要时间,相对会长一些。另外,“创新工场”已经是一个很本地化的打法,但是真要跟一帮美国人“打”的时候,它还是一个非常一般的Plan。相比,腾讯在美国找的团队就很强。

中国市场资源

另外讲到很多天使基金,都会提到一点,说我的竞争力是:能够提供给美国公司中国资源。比如你去很多大会听演讲,你都会听到中国投资人在说:我在中国有资源,我可以帮你拓展中国市场。

关于这点,它可能也会有被争议的地方,就是:一个企业,它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在美国没有成功,那它去中国,肯定是成功不了的。

因为天使轮投完后,这个企业在美国不一定能够成功。就是说,在天使轮进入后,考虑中国资源这件事没有意义,因为天使轮资金太少,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就考虑中国市场,反而会分创始人的心。

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创始团队讲,我反对你们去中国,但是,我热烈欢迎你们拿中国投资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