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城,三个土生土长的独角兽正在量产黑科技
发布时间:2018-05-08 报送来源: 科way

“上海有一个最大弱点,实体经济其实现在不强。上海早期是靠国企,后来是靠跨国企业,但是真正的实体经济是靠民企又是独角兽的企业。”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三家这样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独角兽企业。
    上一波互联网浪潮没赶上,下一轮智能互联网还要继续被动局面吗?
    体制机制不灵活?
    超导:联合研究院产学合作新模式

    赵跃,有双重身份,他是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赵跃说,“要让超导材料走出实验室,应用到千家万户。”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5.17亿元人民币,为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特别培育的战略性高科技企业。成立以来,与上海交通大学持续深度合作,并建有联合研究院。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全部装备自主设计并制造的只有上海超导。
    上海超导开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为数不多的中国自主开发的“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产品之一。通过自主制造的生产线,上海超导于2014年开发出了具有全球领先的低温高场性能的“二代高温超导(YBCO)带材”,经第三方认证,其性能比目前国际上最好的产品高出25%左右。
    目前,上海超导已经:
    *打破国际垄断,率先自主量产我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供应商,材料性价比比国外同类产品提升一倍。
    *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并已经开拓国际市场。
    *实现全部生产装备的自主化,是全球唯一能够自主制造装备 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企业。
    这样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超导联合研究院产学合作新模式。

  

聚拢教授 双跨工作
    将原本分散在各院系研究超导的教授聚拢
    允许科研人员双跨工作
    减免高校指标,按照产业化要求进行人员考核
    管理与制度保障
    研究院实行管理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人员聘用/晋升/奖酬/薪酬制度公司化
    经费和职称
    独立的博士、硕士生指标
    独立的事业编制名额


    ▲产线模型图

    ▲“超导磁悬浮现象演示”场景


    ▲超导低空列车模拟场景

缺乏人才吸引力?
    依图:霍金门徒用改变世界的使命召唤

    如果一家公司没有那么多顶尖的人才,怎么能做人工智能呢?但全球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却只有5%左右。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朱珑是艾伦•尤尔(Alan Yuille)的第一个博士生,艾伦•尤尔是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计算机视觉领域奠基人之一,师从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2012年,朱珑博士回国,在上海和自己的搭档林晨曦共同创立依图科技;去年,朱珑博士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也是上海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千人”专家。
    随着朱珑这样的顶尖人才留在中国,留在上海,人才的马太效应正在发生。在上海,依图科技是招收和培养上海高校学生最多的AI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上海交大2017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中,依图科技超越百度、腾讯,在62家重点单位中位列第四。
    而在朱珑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也回到国内。依图科技还吸引到了前谷歌科学家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吕昊回国加入团队,担任公司的首席创新官。


    ▲依图相信年轻人,管理中存敬畏之心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朱珑和前阿里云技术总监林晨曦共同创立。
    2017年6月份的国际权威人脸识别供应商测试FRVT中,依图在千万分之一误报下达到识别准确率95.5%,是全球工业界在此项指标下的最好水平,这是中国技术和算法公司首次在FRVT中获得第一名。在此之前,FRVT冠军是一家来自俄罗斯的公司Vocord,它超越Google等公司,一直盘踞全球人脸识别算法第一名。两个月后,依图又在由美国国家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IARPA)主办的人脸识别挑战赛(FRPC)上获得人脸识别算法检索准确率冠军。

   

在美国,科技公司比如微软、Facebook、谷歌、亚马逊和百度等,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实际工作。

  

依图实现了多项世界级创新应用:全球最大的人像系统
    全球首创的应用于ATM机刷脸取款的双目活检技术
    全球首创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肺癌筛查系统
    ……
    从拥挤的民居写下第一行代码,
    到成为首个问鼎 FRVT冠军的中国公司;
    从助力警方破获第一起案件,
    到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像系统破案无数;
    从与招行一起开创全球刷脸取款的先河,
    到服务百家银行和金融企业;
    从第一笔天使,到 C 轮融资;
    从保城市平安,到护民生康健。
    在这个无与伦比的AI时代,
    依图人写了一行行创造历史的代码。
    产业环境不成熟?
    威马:要在长三角造中国汽车界的“新硅谷”

    在风起云涌的新造车运动中,威马是具备生产资质且率先自建工厂并实现量产的新能源车企。威马创始人沈晖说,要做真正的普及者
    全国新一轮造车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板块为代表的各区域竞争加剧,并引发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硅谷”之争。在这些区域中,只要当地一两家车企一发力,就可能改变座次。
    威马全球总部落户上海、智能软件中心位于上海、智能工厂扎根浙江、核心供应链聚集江苏、新零售网络布局长三角,打造智慧出行的产业生态。为打造长三角中国车界“新硅谷”,威马在行动:
    在14城响应政策投入新能源汽车项目
    拿到国家“15张准生证”中的8张
    279.5万辆的累计计划产能
    累计计划投资715.2亿元。


    ▲威马的名称来源于德语的Weltmeister,中文翻译为世界冠军。    

威马创始人沈晖说,就是要告诉内燃机时代冠军的德国人,将来智能电动车的冠军一定来自于中国
    2015年成立于上海的威马汽车,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融资百亿、成为“独角兽”,组建工厂、发布车型、展开预售等一系列进展。
    *10万量产*
    10万辆是威马三步走计划中关键的一环。沈晖说:“第一个,把产品做好。第二个,把量搞上去,有量才会产生大数据。第三个才是各种业务模式,无论是服务模式、还是车联网带来的各种不同的用户体验,价值链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窗口期只有两到三年,在这个期间不能在规模上有所突破,就很难再立足。
    *20万元定价*
    2017年8月5日,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产品信息首次对外公布:一款定位于20万元区间起步的纯电动智能化SUV车型,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超过450公里,将采用C2M(Customer-to-Manufactory)客制化生产方式,于2018年量产下线。做真正的普及者。


    ▲威马EX5作为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承载了威马开启智能电动汽车普及时代的使命。截至目前,威马EX5已获得了超过20000台的预售订单。    

技术的伟大不在于超越,而在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