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第15年,也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和高品质未来之城的深化之年。2018年,临港将以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和产城融合发展为两条主线,努力实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高品质”建设的目标。
一年后,临港将会变成这样——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企业和人才将集聚在这里,“黑灯工厂”和无人生产线将屡见不鲜,海昌海洋公园正式运营,“冰雪世界”等新地标也将很快进入我们的视线。临港,带给我们的惊喜将远远不止这些……

“国际智造城”已有轮廓
在临港的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下料、加工、清洗、运输和检测……整套生产过程都由机械手完成,全程看不见一个工人。流水线的轨道上,机械手来回运行,有条不紊地操控着生产线的所以环节,这就是上飞装备全新的“黑灯工厂”生产线。
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闫峰说,上飞装备的“黑灯工厂”是24小时运作的无人工厂,原来一条生产线至少要配备15个人,现在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不但综合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产品稳定性大大提高,合格率达到了99.9%。
在临港,像上飞装备这样尝到智能制造“甜头”的企业不在少数。2015年,临港管委会发布了“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临港将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表示,2018年临港将重点建设面向未来的“国际智造城”,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主战场。
产业生态是智能制造企业生存的土壤。临港将试点产业功能性平台的项目法人制,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和复旦工研院建设,加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全面合作,积极推动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进一步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
围绕“2+3+4”产业布局,临港推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推进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突破国际垄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5平方公里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区。协助国家重大燃气轮机专项、同济海底观测站等重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项目正式落户,加快华大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中移动IDC、智造园六期、临港再制造园一期、小卫星等项目建设进度。
对智能制造、战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等专项扶持政策,临港将进行统筹优化,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同时加强对产业引导基金的管理,优化智能制造等产业引导基金的投向布局,积极推动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海洋产业基金、投融资补偿基金。

比机器更重要的是人气
制造业的发展,核心在技术,关键靠人,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就不会有制造品牌的树立。
“由于制造业需要一定规模的厂房用地,因此大型产业区和高端制造项目一般都远离市中心,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产城融合的要求,能不能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工作配套,决定了产业能不能走得更远。”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
除了重点引进企业,在临港的每一位年轻人和创业者几乎都享受到了不同的政策补贴。为了解决人才到临港“最初一个月”的居住问题,临港在最新的人才政策中,提出开设短期人才驿站——只要能提供相应的已在临港企业就业证明,即可在人才驿站办理入住,享受首月优惠住宿的福利,一个月的过渡期结束后,相应的租房补贴、人才公寓也都已经就位了。这些年,临港在人才落户、居住、实习、就业、交通出行等各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人才环境”的土壤越来越厚实。目前,临港已初步形成限价商品房、“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人才租房补贴“四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今后,临港还将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实施“高师带徒”项目。针对创新型领军人才、经营管理或创业型领军人才、技能型领军人才,临港还将推出“临港英才”评选活动,对入选的人才给予30万元的奖励。今后,无论是住在人才公寓的干部、经理、工人,还是初到一个月的“新临港人”,他们都将和这座未来之城共同成长。
为了吸引人才,陈杰介绍说,2018年临港将全面推行人才引进、人才奖励、工匠培育、技能培训和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人才新政。加大海外人才和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临港人才高峰和人才高原建设;推进中智公司正式入驻临港,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券”制度;建立人才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功能联动;加强人才公寓房源供应保障,年底投入使用房源力争达到1000套,加快完善人才公寓配套设施。
在综合交通、商业配套、周边环境、园区安全等方面,临港正在加大海昌海洋公园开园综合保障,确保8月1日试营业,10月1日顺利开园。同时推进冰雪之星、港城广场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项目实现年内开工,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交大中英低碳学院9月份实现入驻。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预计年底完成立项,临港艺术中心完成方案研究,并启动临港体育中心建设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