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聚合”产生的物理反应——管窥一栋大楼里的“双创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8-04-12 报送来源: 嘉定科技

对标上海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嘉定应建设怎样的更优环境?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位于菊园新区平城路的双创街,走进去年9月16日正式启用的嘉定创新创业大厦(以下简称双创大厦),在这个嘉定精心打造的扶持创新创业的平台上寻找答案。

 

①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双创大厦,已吸引70多家企业入驻。
    ②身处平城路双创街的创业者,“足不出街”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创业孵化等一揽子问题。
    ③双创大厦底楼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产业政策、人才保障等43项双创相关服务。
    打造“科创综合体”
    轨交11号线嘉定北站往东数百米,平城路1055号,双创大厦矗立于此。
    2015年,上海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嘉定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被“点名”的嘉定,随即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去年9月16日正式启用的双创大厦,既是承载创新创业功能的空间载体,也是嘉定打造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符号象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周围众多住宅楼宇的包围下,17层高的双创大厦并不十分突出。进入建筑内部,这座“科创综合体”才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在底楼被形象地称为“创业会客厅”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工号为02011的杜在仙坐阵企业综合服务窗口,一边回答着办事者的各种问题,一边熟练地帮其完成了专利费专项资助申报,末了还不忘给办事者递上一本《嘉定区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她笑着跟同事说“要补货了,来的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就发完了。”
    在二楼、三楼集科技成果展示、规划布局、科技体验、科普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展示中心,解说员龚雪佳向来访者耐心地讲解着激光钕玻璃、质子治疗装置等展品的过人之处。从参观的市民,到调研的领导,龚雪佳记不清接待了多少人。数据显示,双创大厦启用以来,前来参观的团队已近百批,超过7000人次。
    在四楼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发布中心里,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嘉宾们,在一场创新创业论坛上各抒己见,从投资、并购、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解读双创发展模式,让与会的创业者受益匪浅。至今,这里共举办过各类沙龙、路演、培训、论坛等活动约150场。
    在七楼一间17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内,1994年出生的冯咚输入着一行又一行代码,他周围清一色的“90后”IT男,同他一样将键盘敲得噼啪作响。这些代码犹如一块块石砖,筑起了他们供职的互联网企业的基石。
    在双创大厦,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这里的每个人各行其事,只会在饭点时汇合于地下一层的双创食堂,就餐的同时聊聊手头的项目或者新出的政策。你来我往之间,一次次合作、一笔笔融资生发出来。
    在这里,创业者、政府机构、孵化器、研发平台、投资基金等创新创业链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共处一地,一个“双创生态圈”就此形成。
    用“辛苦指数”换“发展指数”
    谈及和嘉定合作打造平城路双创街一事,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双创街投资董事长程方有个形象的比喻,“创新创业与政府支持就是干柴与烈油,双创街好比火柴,必将点燃科技创新的熊熊之火。”
    要想燃起这把熊熊之火,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些年来,各类众创空间在全国遍地开花,从一拥而入到一哄而散,也就在短短几年之间。程方认为这不是坏事,“讲空话的少了,干实事的多了。”
    作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平城路双创街是嘉定力图干一番实事的缩影。去年,嘉定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众创空间被列为市重点培育“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众创空间。截至去年底,全区各级众创空间总数达45个,2756支创业团队和初创型企业入驻孵化空间。
    创新创业生态“热带雨林”的形成,除了空间打造,还需制度革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去年嘉定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1项;在方便企业办事方面,今年嘉定推出代办服务,免费为企业“跑腿”办证;在缩减审批时间方面,嘉定全面压缩从项目准入到土地取得的政府审批时间,在市级规定缩减办理时限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在打造网上政务大厅方面,企业数字证书办理等200余项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或预约。
    对标上海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嘉定应建设怎样的更优环境?嘉定的回答是: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企业的“发展指数”。
    在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11+9”条措施)基础上,嘉定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新“11条措施”),内容涵盖创新类、释放类、提速类、简化类、服务类5大类,包括“不见面”、“不核查”审批制度等实打实的“干货”。
    对于平城路双创街,嘉定的规划是继续优化服务功能,建立精准服务对接响应机制,集聚创新服务资源,培育和引进更多社会专业机构,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真正发挥“头部效应”。
    “聚合”成为关键词
    以双创大厦为核心,一条平城路双创街延展开来,聚集了人才公寓、创客咖啡、互联网超市、健身房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身处双创街的创业者,“足不出街”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创业孵化、投融资对接等一揽子问题。
    如此布局,让人无法不联想起名声在外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全长不过200多米的街道,经过多年培育及媒体轮番报道,成为国内创业者心中的圣地。
    事实上,平城路双创街项目,正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筹建及运营方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定合作的产物,“清控科创”为此成立上海清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平城路双创街的日常运营。
    对标上海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聚合”成为嘉定建设更优环境的关键词。这在打造平城路双创街的过程中便可管窥一二。
    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双创大厦,眼下已吸引70多家企业入驻。上海顶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公司虽处初创阶段,但其开发的一款在线试衣APP已经上线,入驻商家已超百户。谈及双创大厦的服务,企业负责人李明哲竖起了大拇指,“从执照办理到股东变更,我只要准备好材料,其它都不用操心,连发票都送上门。”
    李明哲能享受到如此事无巨细的服务,得益于大厦引进的瑞谷众创、星聚空间等孵化加速机构。以瑞谷众创为例,其租下的共计约4000平方米的三层楼面内已引进20多家企业,少则一两人,多则六七十人。瑞谷众创运营经理姜玲霞告诉记者:“我们除了给创业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外,还会在企业做强做大过程中提供最需要的空间支持。”
    对很多快速壮大的创业公司来说,空间的日渐局促是最大“痛点”。从起初的3人,到即将达到百人规模,开发全场景支付产品的上海通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可谓迅猛。规模扩张后,他们从双创大厦的七楼迁至八楼,办公面积翻了个倍,达到400多平方米。“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就能甩开膀子干。”公司CEO冯刚说。
    上海清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丽君表示,考虑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企业外溢的前车之鉴,我们与嘉定区政府商议,双创大厦内的企业规模变大后,可率先安排至区内更大体量的办公场所。
    在平城路双创街,聚合的服务远不止此。“企业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植入什么服务。”王丽君列出了一组数据,“双创大厦提供2万多平方米的创客空间,最小公位月租金仅需600元;由产业政策、人才保障、招商服务等窗口组成的服务‘矩阵’,提供43项双创相关服务;财税金融、知识产权、商标法务、产业基金等方面的12家平台机构已经入驻;人才公寓内400多套公寓将向入驻企业的员工开辟租赁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