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完媒体招待会的中国商飞公司制造总师姜丽萍,正匆匆赶往下一个会议现场。记者的目光随着她紧凑利落的脚步延展开去,思绪却沉浸在她铿锵有力的话语里:要想柔性化机体装配生产线建设不受制于人,关键工艺技术的自主攻关是必由之路!
飞机的制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设计、制造以及装配等多个环节协同工作确保飞机的质量。装配技术作为飞机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3月23日,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姜丽萍等完成的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研制完成中央翼、平尾、中机身及全机对接的四条数字化装配线,为C919首架机首飞保驾护航。

▲姜丽萍(左)在上飞装配车间
全线自动化 装配宛若拼“积木”
从自主研发运-10的下马,到与国外合作生产及总装,乃至一次次联合设计的无果而终,为实现“大飞机梦”,中国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几番沉浮。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行走在从低端向中高端进军的路上,而航空航天工业的滞后之痛已经使航天人刻骨铭心:自主攻关,打破国外垄断,才是中国大型民机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年9月19日,机体结构总装打下第一铆。
2014年11月30日,机身成龙。
2015年11月2日,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
翱翔蓝天穿梭云层的C919稳稳撑起了中国的“大飞机梦”。然而,飞机的机体结构并非想当然的“金刚不坏之身”,在飞机制造过程中,装配工作极为重要。飞机机体结构刚性弱,易变形。多数疲劳裂纹发生在装配连接处,机体装配是确保飞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才能保障安全飞行?姜丽萍和万千一线科研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从机身装配上确定了答案。
据了解,2009年底,中国商飞在浦东机场以南新建总装基地,占地4000亩,将满足ARJ21新支线系列飞机、150座级单通道大客机和250座级双通道大客机的总装、试飞、交付任务。从一片滩涂到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如今,为中国民机打造的浦东高级“产房”已经初具规模。“我们这里有‘四大金刚’——总装厂房、部装厂房、交付中心和复合材料中心,采取钢格构柱网架或者桁架设计;还有‘四小天鹅’——钣金制造中心、物流中心、数控中心以及工装设计和制造中心,采用实腹式钢架或门式钢架设计。”浦东基地现场指挥部负责人王绍杰介绍,其中,部装厂房、总装厂房的首位主人便是我国第一架大型客机——C919。
C919的各个部段来自五湖四海。机头来自成都,前机身、中后机身来自南昌,中央翼副翼来自西安,后机身主要来自沈阳,起落架舱门来自哈尔滨……各部段运抵上海后,就要被陆续送往部装车间。“这是总装的第一步,相当于先在这里把壳子、骨架搭好,再送到总装厂房填充‘血肉’。”
各个部段像一块块巨型积木,如何把它们“严丝合缝”对接起来,技术要求很高。部装厂房有4条自动化生产线,分别是中央翼、中机身、水平尾翼装配和全机对接。比如,全机对接(机身和翼身)生产线设计了5个工位。先是“填充脑袋”:机头里先放驾驶舱设备等;安装机翼活动面以及相关系统;再装配后机身段,把一块“积木”的后端和另一块的前端连接成一个大筒体。最后,整体机身与机翼对接、平垂尾装配。“这个过程是环环相扣,一层套一层。”
为实现C919大型客机技术和商业的双成功,必须要有高效稳定的生产线!

“每一项创新都很难”
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集成了工业界各领域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在西方航空工业发达国家获得了迅速发展。“通用设备可以进口,但装配工艺与集成技术无法引进,柔性化机体装配生产线建设受制于人,关键工艺技术只能自主攻关!”
较之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平尾部件整个结构形式都有所不同,基本为复合材料,只有少数受力件为金属材质,其连接关系更复杂。为此,上飞公司于2012年启动平尾部件制造论证工作,着手进行相关工艺、技术方案准备。
上飞公司承担全部零件工装制造、全部金属零件生产和大部分复材零件生产工作;哈飞公司负责平尾外伸段涉及许用值试验的复材零件生产工作;成飞民机实施平尾升降舵涉及许用值试验、前缘涉及磷酸阳极化胶接复材零件的生产,借用供应商设备、快速推进项目。按照平尾层压板、蜂窝等结构特点,通过现场跟产团队,进行技术牵头、指导。
“每一项创新都很难,最难的要属C919 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铝锂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姜丽萍介绍道,“飞机装配需制百万个孔,复材易产生劈裂、毛刺、分层等质量问题。铝锂合金易产生微裂纹,导致疲劳寿命低。”据了解,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C919大飞机主结构材料中,大量采用第三代铝锂合金和复合材料,同时需组装数万多个零件,零件制造偏差向部件、全机累积,最终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如何进行公差合理分配、偏差控制,都非常困难。
此外,C919 机体尺寸大,全机长38.9 米,其大部件对接过程十分困难。一方面,跨尺度测量精度难保证,另一方面,蒙皮厚度薄,弱刚性结构装配易变形。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代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与信息化为特点,显著提高了飞机装配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飞机的疲劳寿命。为了在机体装配生产线建设上不受制于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牵头,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完成了《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这一项目。“‘数字化’主要体现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姿态的调整、自动钻铆、检验测量过程等方面,也可以说是‘数字化’贯通了装配全过程。”姜丽萍解释道。
过去,机体组装时,判断孔有没有对准,全靠工人用手摇、眼睛测量。现在,根据各地供应商传来的数据,生产线的数字化模拟系统能提前算出对接数据,传送到安装传感器的定位器,自动去寻找“卡口”,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对接过程中,也有机器能自动调整,让部件微微“伸伸胳膊动动腿”,达到最“舒服”的位置。
我国有了首套民航总局适航部门认可的民机工艺规范!详细规定了装配过程所采用的设备、工艺参数、过程控制方法、质量检测方法、人员资质等要求,已成为我国民机机体装配的制造依据。中国航空学会鉴定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研制完成了中央翼、平尾、中机身及全机对接的四条装配线,保障了C919 飞机首架机首飞。同时,项目所发明的柔性化、模块化工装设计方法,成功应用于ARJ21-700 新支线飞机批量生产,使生产线具备了后续改型的混线生产能力,目前已推广到ARJ21生产线,大大减少装配时间与装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