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 | 招商引资有“磁石效应”
不久前,在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华老字号杏花楼领到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前后仅用了三个工作日。审批如此之快得益于改革提速:今年1月1日,上海新实施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要求将审批方式转变为以文件审核为主、现场审核为辅;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对接上海检验检疫局,就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开展“检地合作”
在本市设立了首个“出口食品备案企业综合服务”窗口,将服务送到了企业家门口。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为企业制度松绑、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杏花楼实现出口背后的改革创新,正是黄浦区为市场主体添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缩影。
“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近年,围绕吸引企业入驻,黄浦区政府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方面下功夫,悉心打造的产业生态正形成强大的“磁力场”。
淮海中路775号,一幢三层小楼外立面正在进行装修,今年9月,英国品牌TOPSHOP在中国的首家实体店将在这里开业。
作为与ZARA、H&M齐名的“高街”品牌,TOPSHOP总部对上海选址非常慎重,派人在市中心多处寻找场地。淮海路商圈散发出的独特时尚气息,切中这个国际时尚巨头的“心头好”。了解到TOPSHOP正在选址,区商务委主动服务:一方面积极对接,将黄浦商业结构调整策略、贸易便利化政策等“和盘托出”;另一方面做足功课,向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提出“引入商品要尽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与身形”等中肯建议。对于TOPSHOP选址与装修中遇到的难题,区商务委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并协助注册登记等全程服务,确保其顺利落址。
“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近年,围绕吸引企业入驻,黄浦区政府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方面下功夫,悉心打造的产业生态正形成强大的“磁力场”。
“近年来,黄浦在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楼宇经济、涉外经济等领域都发展得风生水起,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区领导介绍,过去五年,黄浦的金融基本上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黄浦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44.4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40%;重点商务楼宇占区域经济比重达58.8%,税收亿元楼为68幢,位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五大新领域的活力不断增强。
黄浦区是商业大区,在淮海路、南京路、豫园商城等主要商圈,区商务委积极探索发展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从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等方面“四态并举”,推动区域内商圈整体转型升级。以淮海路商圈为例,众多国内外时尚品牌被精选后引入,旗舰店、首入店、体验店、概念店以及有鲜明标识度与较强影响力的品牌,都让淮海路商圈与其他商业街区有明显区分,成为国际时尚品牌入驻上海的必选地之一。
产业环境已站在一定平台上,但立足于打造标杆的要求,黄浦区始终保持危机感与紧迫感。去年12月,黄浦区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针对产业发展环境、市场发展机会、政务服务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四方面出台了14项措施和39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大都市、兄弟省市与自贸区,全力打造自由便利、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公正正义、成熟完备的法治环境,廉洁透明、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便捷完善、服务全面的市场环境,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黄浦的综合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营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经济领域专家通常将其分为三类指数:营商软环境指数、商务成本指数、政府社会服务指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商软环境指数,它反映在开办企业的便利性以及企业运行制度交易成本等。今年年初,在大走访大调研中,区市场监管局针对有意落户黄浦的企业普遍反映的“企业开办繁”这一问题,协调多个部门梳理出企业开办的全部环节,找准症结所在,推出服务企业开办的“三个一”便利化措施:包括“一个软件”,全程指导“企业开办七件事”;“一批网点”,免费提供企业开办帮办服务;“一张清单”,当场办结一批事项。这一举措实行两个月来,已让上百家企业受益。
为让更多企业愿意来发展,寸土寸金的黄浦区还想方设法拓展产业集聚的发展空间。北京东路,上海著名的“小五金一条街”,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今年元旦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区领导就来到了北京东路调研。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黄浦将在北京东路围绕“苏河南岸、海派硅巷”主题定位,通过实施重塑功能、重现风貌、重构产业的“三重战略”,注入新兴产业、促进功能复合,未来北京东路地区将被打造为21世纪上海中心城区的最新“三高”: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保护高地,打造为24小时活力街区,赋予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此外,靠近外滩一侧的外滩源二期城市更新已启动,通过对老外滩第二立面进行置换以及滨江贯通带动南外滩的发展,这一区域将集聚更多金融机构。
在本市设立了首个“出口食品备案企业综合服务”窗口,将服务送到了企业家门口。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为企业制度松绑、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杏花楼实现出口背后的改革创新,正是黄浦区为市场主体添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缩影。
“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近年,围绕吸引企业入驻,黄浦区政府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方面下功夫,悉心打造的产业生态正形成强大的“磁力场”。
淮海中路775号,一幢三层小楼外立面正在进行装修,今年9月,英国品牌TOPSHOP在中国的首家实体店将在这里开业。
作为与ZARA、H&M齐名的“高街”品牌,TOPSHOP总部对上海选址非常慎重,派人在市中心多处寻找场地。淮海路商圈散发出的独特时尚气息,切中这个国际时尚巨头的“心头好”。了解到TOPSHOP正在选址,区商务委主动服务:一方面积极对接,将黄浦商业结构调整策略、贸易便利化政策等“和盘托出”;另一方面做足功课,向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提出“引入商品要尽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与身形”等中肯建议。对于TOPSHOP选址与装修中遇到的难题,区商务委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并协助注册登记等全程服务,确保其顺利落址。
“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近年,围绕吸引企业入驻,黄浦区政府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方面下功夫,悉心打造的产业生态正形成强大的“磁力场”。
“近年来,黄浦在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楼宇经济、涉外经济等领域都发展得风生水起,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区领导介绍,过去五年,黄浦的金融基本上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黄浦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44.4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40%;重点商务楼宇占区域经济比重达58.8%,税收亿元楼为68幢,位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五大新领域的活力不断增强。
黄浦区是商业大区,在淮海路、南京路、豫园商城等主要商圈,区商务委积极探索发展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从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等方面“四态并举”,推动区域内商圈整体转型升级。以淮海路商圈为例,众多国内外时尚品牌被精选后引入,旗舰店、首入店、体验店、概念店以及有鲜明标识度与较强影响力的品牌,都让淮海路商圈与其他商业街区有明显区分,成为国际时尚品牌入驻上海的必选地之一。
产业环境已站在一定平台上,但立足于打造标杆的要求,黄浦区始终保持危机感与紧迫感。去年12月,黄浦区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针对产业发展环境、市场发展机会、政务服务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四方面出台了14项措施和39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大都市、兄弟省市与自贸区,全力打造自由便利、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公正正义、成熟完备的法治环境,廉洁透明、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便捷完善、服务全面的市场环境,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黄浦的综合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营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经济领域专家通常将其分为三类指数:营商软环境指数、商务成本指数、政府社会服务指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商软环境指数,它反映在开办企业的便利性以及企业运行制度交易成本等。今年年初,在大走访大调研中,区市场监管局针对有意落户黄浦的企业普遍反映的“企业开办繁”这一问题,协调多个部门梳理出企业开办的全部环节,找准症结所在,推出服务企业开办的“三个一”便利化措施:包括“一个软件”,全程指导“企业开办七件事”;“一批网点”,免费提供企业开办帮办服务;“一张清单”,当场办结一批事项。这一举措实行两个月来,已让上百家企业受益。
为让更多企业愿意来发展,寸土寸金的黄浦区还想方设法拓展产业集聚的发展空间。北京东路,上海著名的“小五金一条街”,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今年元旦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区领导就来到了北京东路调研。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黄浦将在北京东路围绕“苏河南岸、海派硅巷”主题定位,通过实施重塑功能、重现风貌、重构产业的“三重战略”,注入新兴产业、促进功能复合,未来北京东路地区将被打造为21世纪上海中心城区的最新“三高”: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保护高地,打造为24小时活力街区,赋予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此外,靠近外滩一侧的外滩源二期城市更新已启动,通过对老外滩第二立面进行置换以及滨江贯通带动南外滩的发展,这一区域将集聚更多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