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18-03-07 报送来源:科way

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10~20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预计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维持在9.5%,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0%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5%。
    浦东具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了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为主导,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渔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生物医药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工程装备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17年4月,浦东新区启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以全面掌握新区海洋经济基本情况,了解海岛海洋经济和临海开发区经济活动情况,完善海洋工程项目、围填海规模、海洋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基础信息。目前已完成约1万家涉海单位的清查和入户调查,正在进行数据录入工作。


    浦东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体系齐全、海洋金融基础厚实,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通过与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定位与浦东相近的青岛、厦门、福州和深圳等海洋经济发展先进城市进行对标,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未来3年,将围绕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发展目标,以及新区建设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这一核心任务,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使新区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1 以延链条为重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产业链
    一是培育海洋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重点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以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载体,以彩虹鱼、航士海洋、查湃智能等为龙头,打造海洋观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链;以振华重工、亨通海洋、雄程海洋等为龙头,打造海洋油气与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崇和重工、摩西海洋等为骨干,打造远洋渔业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北连生物、浩思生物等为骨干,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链。
    二是培育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高端领域提升辐射能力。一方面,打造现代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包括以金融租赁、直接融资、航运保险等为重点的海洋金融,以远洋货物运输、多式联运及中转集拼等为重点的航运服务,以与海洋技术有关的检测、检验、评估等为重点的海洋工程技术服务等。另一方面,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包括以海洋文化、海上旅游、海上体育以及游艇邮轮经济等为重点的海洋旅游,以涉海咨询、会展、广告等为重点的海洋商务服务等。
    2 以提层次为重点,集聚一批创新型涉海企业
    一是以精准招商为手段,引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领域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高端产品拥有量大等特点的龙头重点企业的招商力度。
    二是以培育孵化为手段,集聚一批中小微科技企业。一方面,推荐一批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和深水工程装备等领域的高技术企业评选重点科技创业企业,另一方面,依托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创业园、海洋孵化器,培育孵化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及专业技术型服务企业。
    3 以促转化为重点,增强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高端海洋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一方面,推进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项目,特别是上海临港监测与数据中心建设。另一方面,推进同济大学深海观测实验室、海事大学海洋新材实验室、海洋大学深渊科学研究中心等海洋科学实验室建成并发挥功能。此外,引导和鼓励海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一批海洋重点实验室、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突破一批深海关键技术,加速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在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4 以补短板为重点,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新区与市内其它涉海区县、市外相邻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合作,配合上海市成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海洋环保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加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挖掘现有资源开发潜力,加快海洋资源勘探、测绘和开发可行性论证,进一步提高新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