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由于配套、就业等方面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大批农村年轻人成了城市移民,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愈发普遍。但不是所有的农村都留不住年轻人,在叶榭镇,不少年轻人从城里回来了,他们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创业打拼,参与家乡建设,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弃高薪做强“松江大米”品牌
初春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在叶榭镇兴达村,朱燕一家正忙着给客人准备餐后点心。“肉粽、软糕、汤圆是妈妈做的,菠萝饭、蛋挞、寿司是妹妹做的,而第一道菜总是和松江大米有关。”朱燕介绍说,这几天,她经营的“八十八亩田”乡村民宿每天都要接待一两批客人。
今年36岁的朱燕出生在兴达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市区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收入颇丰。“有一次,我送了一袋松江大米给同事,同事一个多月后才告诉我很好吃,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没时间做饭。”朱燕说,这引起了她的思考,为什么不把松江大米做成美食,请大家来农村吃呢?2016年底,朱燕辞职回到叶榭,开始了创业之路。

▼朱燕(左)正在制作农家小吃
朱燕将自家建筑面积230平方米的农宅改造成民宿,客房、餐厅、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在乡村美景的映衬下,老宅重新焕发了活力。借助线下民宿体验,致力于松江大米销售,自称“大米西施”的朱燕打造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八十八亩田”,慢慢地在客户中赢得了口碑。“‘八十八’拼在一起是一个‘米’字,我希望通过民宿这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松江大米,爱上松江大米。”朱燕说。
去年一年,朱燕与本村家庭农场主合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5万斤松江大米。桃子、草莓等本地农产品也在朱燕创业的带动下热销起来,促进了周边农民增收。
站在民宿前的乡间小路上,朱燕用手指着面前的田地,谈起了规划:“我租了10亩地,这块尝试种植新品,那块想打造一个小型亲子乐园,中间的老房子想建一座大米体验馆。”她说,乡村振兴战略让人为之振奋,希望能吸引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带领全村人整合资源,加强松江大米品牌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改善,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幸福老人村”为老人谋幸福
今年39岁的蒋秋艳在堰泾村出生、长大,是“幸福老人村”农村公益养老项目发起人之一。原先在松江城区工作时,她就一直从事公益事业,经常去福利院为老人服务。
3年前,她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十张床位就能建养老院》的报道,于是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何不设计一个公益项目,让不愿离村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说干就干,蒋秋艳对堰泾村等地的986名老人展开调研,发现叶榭镇尤其是堰泾村失能老人较多,由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生活较为不便。之后,她和其他发起人开始选址,发现不是投资太大就是地段较差,于是她把目光转向了村里的闲置房屋。“我们从村民手中租下这些闲置房屋,经过改造,一方面将老人们聚集起来,实现较低价格的就近养老,另一方面也让村民获得了高于市场价一倍的房租收益。”蒋秋艳说。
“幸福老人村”于2016年2月试营业,是我区第一家开办的长者照护之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开设的养老机构。

▼蒋秋艳(左二)正在与“幸福老人村”的老人合唱红歌
此外,“幸福老人村”的陪护类岗位,优先聘用就业愿望强烈的本地退休妇女,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我们现在还吸纳了3名20多岁的年轻人,作为发展这项事业的储备力量。”蒋秋艳说,老人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是文化和根,“幸福老人村”今年成立了乡村文化人上海站,今后要积极开展与乡村老年公益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记忆留存等工作。
“互联网农民”塑造美丽乡村
来自金家村的张春辉是上海家绿农产品配送中心总经理,通过与农民合作,一年能带动1000亩松江大米和2000亩瓜果销售。
今年42岁的张春辉原先做的是蜡烛工艺品互联网销售生意,说起为什么在两年前转型做农产品,张春辉坦言:“我发现很多农产品种得很好却卖不掉,所以想为农民做点事情。”
作为一名“互联网农民”,张春辉从市场角度出发,给粮食和瓜果种植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一开始和农民合作的时候,他们碾过的米不符合标准,起初双方有分歧,后来发现达到标准后出售的大米价格高了很多,现在都主动碾到我们的标准。”张春辉说,相比于卖稻谷,家绿公司通过收购大米的方式,能让农民每亩地增加七八百元的利润。
今年,张春辉和25名家庭农场主签订了协议,计划收购1000亩地产出的大米。现在,叶榭镇和周边的很多农民都来找张春辉,想要与他合作。张春辉说,两年内,签约的家庭农场预计将达到50家,从而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张春辉(左)正在清点农产品
张春辉说,现在公司27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大多从事网上销售、农产品展示等工作,希望今后能够带动周边更多的年轻人,当好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谈到未来的构想,张春辉说希望游客到浦南旅游有好的农产品可选择,买回去的东西都物有所值;同时打理好农田,把乡村塑造得更加美丽。
“村里回来了一批年轻人,但还远远不够,希望这批人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叶榭镇党委书记庄惠明说,区、镇层面正在积极进行政策、资金扶持,希望今后能够出台农村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让年轻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让农村更有活力和朝气。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书记李强去年11月来我区调研时强调,要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领导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抓实以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如何让村里的年轻人愿回来、留得住、成长得快、发展得好,有效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局,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令人欣喜的是,在叶榭镇,一批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回来了。他们有的放弃了高薪,甘当“大米西施”打响“松江大米”品牌;有的辞去了城里稳定的工作,开办“幸福老人村”让农村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吸引他们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创业打拼,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是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村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丰富的资源配套、日益优美的生态环境、逐步健全的政策扶持、日趋美好的发展前景。
村里回来了一批年轻人,但要实现乡村振兴,这还远远不够。利用年轻人脑子活、思路宽、闯劲足的优势,发挥他们创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求区、镇层面不仅在资金扶持上加一把劲,更要在政策扶持上添一把力,加紧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农村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在形成“输血”机制的同时优化“造血”功能,帮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闯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通过激活一点、示范一批实现带动一片、振兴一方,让年轻人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主力军、骨干力量,带动农民满怀信心致富,引领农村朝气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活力、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