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3日召开的市科技系统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表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建设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目前有人才专家数据20万。经过1年多的快速发展,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不仅会聚了大量的国际专家,最近也不断地有需求方找到平台,希望能够寻找到专家人才进行合作。”会议透露,上海正在加快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加大高峰人才引进力度,加快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让各类人才融入上海、扎根上海。
上海近年来先后推出了人才政策“20条”“30条”,还制定了人才高峰计划。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进一步营造更优的制度、更好的环境,使上海真正成为各类人才挥洒才干的舞台。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坚持“人才强所”的发展理念,将人才作为立所之本、强所之基、发展之源,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研究所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上海有机所集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其中中科院院士8名、顶尖千人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30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2名、基础青年基金获得者26名,各类创新人才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4年10月起,世界著名化学家、2001年诺贝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教授被聘任为上海有机所荣誉教授,并一直担任上海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外籍委员。这位诺奖得主还加盟“上海氟”,并建立了独立的“点击化学”实验室。正是这样不拘一格的精准引才方式,让上海有机所打造了人才新高地。
人才是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根本保证,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人才争夺已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中提出,上海的创新人才、创新质量等指标力争到2020年位居全国前茅。而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的国际人才综合竞争力虽领先全国,但在“国际人才社会保障”等指数上还落后其他一些省市,仅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
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钮晓鸣、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等指出,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促使人才一味地要增量、要数字,导致近几年本市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流失情况愈发严重。要大力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方面的紧密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探索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宋力昕提出,既要注重增量人才,也要关注存量人才,我们的人才不但向高校流失,还向外省市流失。比如,深圳招1个博士后,深圳市政府每年给15万元补贴、广东省每年给13万元补贴,这两项加起来1年共计28万元补贴,一个博士后很轻松在深圳达到年收入30万元,这对上海人才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锋、中国电科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党委书记周小鸣等建议,要让更多人才到海外去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训,加强上海本身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篇“文章”做好了,对上海人才优势的发挥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