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上海市人才“20条”、人才“30条”文件精神,密切结合金山区建设“三个金山”、“三个区”和“五个地”实际,于2107年下半年出台“1+4+4”人才政策,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五年计划总共投入近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健全人才发现机制、完善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一、金山区“1+4+4”人才政策内容简介
1是指:1个区级人才总政策
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试行)》,主要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对今后我区的人才工作提出意见。主要内容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体系等。
第一个4是指:4个区级人才配套政策
①《金山区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试行)》,主要内容是加大对五大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扶持激励力度。例如: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给予20万元-15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团队,符合一定条件的给予30万元-60万元的团队建设支持等。同时,政策中提出要加强柔性引才。
②《金山区人才安居暂行办法(试行)》, 主要内容是建立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人才公寓等人才安居工程体系,其中,人才租房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补贴期限3年;人才公寓拎包入住,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零租金入住人才公寓,其他人才只需担负人才公寓租赁租金的三分之一,期限不超过3年;给予符合条件人才60万元购房补贴等。
③《金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主要内容是将金山区专家工作站扩大覆盖面,由工业领域扩大至工业、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领域,同时,增加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区级专家工作站资助力度,例如: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资助由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
④《金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是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区级总政策,主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聚焦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的需求。
第二个4是指:4个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配套政策
①《金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人才引进和激励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 主要内容是加大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等高端人才以及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柔性引才;加大对现有的各类优秀教育人才的激励力度,对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等高端人才给予和引进人才相同的购房补贴等。
②《金山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 主要内容是调整副处级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权限;在一定区域内试点教育系统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扩大试点学校人事自主权等。
③《金山区卫生优秀人才引进和激励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主要内容是加大卫生领域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对现有的各类优秀卫生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高端人才给予和引进人才相同的购房补贴等。
④《金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办法(试行)》, 主要内容是进一步鼓励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集聚能力,建立“文化名师工作室”、“民间艺人工作室”等;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培育,实施首席岗位聘任制等。
二、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向用人主体放权。区委组织部将相当于事业副处级别的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权限下放教育局党委。在一定区域内试点教育系统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让更多教师积极流动,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试点学校可自主选聘校长,自主选聘管理干部;在编制数和绩效总额控制前提下,自主决定聘用教师数量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二是为人才松绑。对极少数确有实才,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但又不符合常规引才要求的,经专家认定或考核评价等程序后,可破格引入。以专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文化系统试点实施首席岗位聘任制,每3年选聘一次,聘期为3年,打破原有的人才条框限制,让更多有专长的特殊人才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激励他们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三是突出柔性引才。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全职”、“特聘”、“客座”等形式,柔性引进一批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打造人才“飞地”。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实施“银色工程”,柔性引进新近退休的高层次人才。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例如: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急需人才或团队,来金山交流合作时间2年以上的,经评审,给予3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对不在金山居住的柔性引进人才给予150元/天的交通补贴。
三、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区级总投入。全区人才专项资金投入由每年1000多万元增加至每年6000万元左右,五年计划总共投入近3亿元。
二是加大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投入。教育、卫生等是政府所必须承担的公共服务功能,老百姓关注的民生事业,所以金山区人才新政策对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相关激励在原有基础上有大幅增加。例如:根据特级校长所在学校当年办学效益考核结果和特级教师当年度考核结果兑现奖励,人均由原来2万元增加到5万元;首次提出领军校长、拔尖教师、市级学科基地主持人、市级学科中心组成员,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励,人均3万元;卫生领域评选的优秀人才可享受特殊津贴,其中学科带头人A类5000元/月、B类4000元/月,业务技术骨干A类4000元/月、B类3000元/月,优秀人才后备队A类3000元/月、B类2000元/月等。
三是加大产业领域投入。为了给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四大重点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政策中重点聚焦了产业领域。加大创业项目扶持,例如:给予在专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科技成果领先,有良好产业化条件和市场前景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单项最高15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加大创业金融扶持,例如:对来金创新创业,符合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因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的,给予2年期最高500万元贷款额度以内50%的贷款贴息。
四、提升人才事业发展平台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支持建设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专家站、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等研发平台,对于成功创建的研发平台,给予10万-40万的扶持资金。加大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由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对工业产业领域的区专家工作站由20万元增加到30万元,另外又新增了农业、文化、教育和卫生领域专家工作站扶持等。
二是提升创业发展平台。支持创客、创客团队在金山发展,对在创业团队中起主导作用的优秀创业人才给予20-4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创业沙龙、投融资讲座等具有公益性的创业指导服务活动,每年根据上年度评估结果给予最高50万元的活动补贴。
三是提升社会事业平台。加强社会事业领域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支持和鼓励“特级校长(教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文化名家工作室”、“文创工作室”、“教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以及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特色科室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发展平台给予10-50万元的扶持经费,用于科研(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
五、发挥金山区非对称优势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结合金山区努力打造具有“长三角综合枢纽城”功能的区域联动发展实践区的区域定位,借助金山的门户优势和战略地位,加大与长三角相邻区域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机制。金山区“1+4+4”人才政策重点聚焦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不断集聚优质商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增强对周边地区居民的吸引力,提升金山综合辐射功能。重点聚焦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构建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平台支撑体系、创业扶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为金山与相邻区域在经济交流、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从而不断优化金山的区域协同功能。金山区与嘉兴市签订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人才合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发挥农业优势。金山农业有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能吸引人才和科研院校项目落地金山,既可以让人才实现抱负,有事业上的成就感,又推动金山农业的做大做强,良性循环,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农业人才看金山,农业标准金山定”的发展目标。 三是发挥环保需求优势。金山区域内有两座化工城,正在打造“环保最先进,治污最严格”地区,有化工产业的高集聚度和环保高需求这种非对称优势。借助这一竞争优势,通过引进和培育人才,通过人才和产业融合发展,把金山打造成这一领域人才的高地,人才的集聚地,从而引领全国环保行业的发展。
六、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一是打造良好人才安居环境。“1+4+4”人才政策中提出建立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和单位公租房“四位一体”人才安居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安居环境。给予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每人60万元的购房补贴。每年投放300个人才租房补贴名额,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为人才提供直接拎包入住的公寓363套,共计2.34万平方米,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零租金入住。未来还将增加7000多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并在有条件的镇、工业区建立区级人才公寓。
二是打造良好人才政策环境。“1+4+4”人才政策坚持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统筹整合各领域内容,着力解决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促进人才政策集中发力、效应叠加。首次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人才政策统筹集成。政策统筹兼顾各类人才资源,坚持高端引领和全面覆盖相结合,既注重加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及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注重发挥现有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也注重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是打造良好人才服务环境。在努力做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同时,开展精准化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软环境,不遗余力“感情留人”。健全人才服务机制,优化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开展人才联谊会、培训、体检疗休养、联系慰问、文化配送等活动,积极联系服务人才。充分发挥区人才服务中心、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强同科技、金融、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为人才提供“一门式”、金山特色的服务。加大对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才对金山的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事业幸福感。